摄政王府的书房中,杨映溪详细的向萧墨玄剖析着海上商路的战略意义。
“其一,跨海远征,耗费巨万,船只需建造维护,兵员需粮饷器械,火炮弹药更是一笔庞大开销。仅靠国内赋税与原有贸易,是不可能支撑如此规模的长期跨海作战。
而南洋贸易,利润丰厚,尤其是香料、琉璃镜等物,获利可达数十倍。以此巨利,反哺军需,则可为我大军征倭提供源源不断的钱粮、物资支持,使我无后勤匮乏之忧。
这是‘以战养战’之上策,不过我们以后,是‘以商养战’和‘以战养战’的策略并行!”
她指尖滑动,沿着南洋诸岛划出一道弧线,最终指向倭岛所在:
“其二,远征倭岛,绝非从我国沿海直发那般简单。海上风浪难测,航程漫长,若无中途补给休整之地,大军疲惫,战力锐减,风险极大。
而南洋诸岛,星罗棋布,若能通过贸易建立紧密联系,甚至在一些关键岛屿建立商站、补给点,则等于在我军前往倭岛的航线上,铺设了一系列跳板和中转站。
我军舰队可分段航行,逐岛补给休整,以最佳状态兵临倭岛。同时,这些据点亦可作为前沿哨所,监控海域,预警敌情。”
最后,她的手指重重点在倭岛上,眼神锐利如刀:
“其三,倭寇之所以难剿,皆因其据守海岛,来去如风。我若仅从正面强攻,即便登陆,亦可能陷入僵持,被其利用地形周旋。
但若我掌控南洋,则相当于从侧翼,乃至后方,对倭岛形成了战略上的潜在包围。
通过南洋的商业网络,我们可以更轻易地渗透、收集关于倭岛内部的情报——其势力分布、兵力部署、山川地理。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届时,我大军无论是讨伐倭岛还是远远途征伐,都可将南洋诸岛作为据点,可攻可守!”
她收回手,转身面向萧墨玄和崔佑璋,总结道:
“故而,开拓南洋,非但不是本末倒置,实则是为解决倭岛问题,进行的一场至关重要的战略准备。它解决的是远征的‘钱、路、谋’三大核心难题。
唯有南洋商路稳固,银钱物资充沛,航线基地畅通,情报网络完善,我们才能真正具备跨海灭倭的底气和能力,而非重复前朝劳而无功的覆辙。
反之,若无视南洋,仓促发兵,则风险倍增,胜算还会降低。”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任何一个王朝动荡都是因为内部矛盾激化引起的,而内部矛盾的激化,最大的原因就是土地和财富集中在世家和地方乡绅手中,财富无法实现流通了!
而海上贸易的开发,就可以打破财富只能在内陆流通的局限性!
而海上商路只要掌握在她的手里,她就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把这个理念更广泛的植入这个时代的人的心里,哪怕自己的蓝图,在自己这里没有实现,她也可以留下火种!让我华夏子孙,不要在这个时空错过海上洪利!】只是这个原因,她现在不能宣之于口!
书房内一片寂静,只有杨映溪清越的声音余韵未绝。萧墨玄目光深邃地凝视着海图,又看向眼前这位侃侃而谈、目光灼灼的“秦公子”,心中的疑虑尽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与更深层次的激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