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王家与吐蕃果真有所密谋,此次使团入京,就是一个信号,或者是一个执行具体计划的掩护。
他们可能会在京城制造事端,也可能在边境伺机而动,甚至可能利用使团进行某些见不得光的交易或信息传递。”
她顿了顿,话锋一转,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
“但无论怎么样,吐蕃使团既然来了,就在我们的眼皮子底下。他们就算想搞什么事,有我们和朝廷的暗探盯着,晾他们也翻不出多大的浪花。
我们倒是可以趁机,摸清他们的真实意图,掌握他们与王家勾结的证据。若能借此机会,将王家的叛国之行坐实,就算不能把王氏连根拔起,也可以达到重创他们的目的。
至于吐蕃的野心一直都在,防是防不住的,只有让他们怕了,他们才能老实!等人来了再说吧!给咱们的人递消息,把吐蕃使团的人盯死了!”
思路一旦清晰,行动便随之展开。杨映溪立刻修书两封,一封送往摄政王府,一封送往崔佑璋处,将吐蕃使团入京的消息与自己分析出的危机和机遇尽数阐明,并建议立刻加强京城防务与治安,严密监控所有与吐蕃使团可能接触的人员,尤其是王家及其党羽。
信件送出后不久,摄政王府便来了回音,召秦歌即刻入府议事。
杨映溪心知,萧墨玄必然也看到了吐蕃使团背后的风险,同时也可能对她如此迅速且大力开拓南洋商路存有疑问——毕竟在许多人看来,内陆的威胁才是头等大事。
来到书房,萧墨玄和崔佑璋已在等候。萧墨玄的神色比平日更为肃穆,而崔佑璋则向她投来一个带着询问和安抚意味的眼神。
“王爷,崔大人。”杨映溪拱手行礼,姿态从容。
“秦公子,来了。”萧墨玄抬手示意她坐下,开门见山,“吐蕃使团之事,你的判断与本王和佑璋不谋而合。此事确需严阵以待。不过……”
他话锋一转,目光如炬地看向杨映溪,“如今朝野上下,乃至本王麾下,皆有人认为,当此多事之秋,先生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南洋商路,是否有些……过于急切,乃至本末倒置?须知,西南若乱,则大局动荡,海上之利,恐成镜花水月。”
这个问题在杨映溪意料之中。她并未立刻反驳,而是深吸一口气,迎上萧墨玄审视的目光,语气沉稳而坚定:
“王爷明鉴。秦歌大力开拓南洋,绝非仅为锱铢之利,亦非好大喜功。此举实乃关乎未来国策,尤其是……为将来彻底解决倭岛之患,奠定不可或缺的基础。”
“哦?”萧墨玄身体微微前倾,显然被勾起了兴趣,“详细说说……。”
崔佑璋也凝神细听,他知道杨映溪布局深远,但将其与倭岛直接关联,还是第一次听她系统阐述。
杨映溪走到书房一侧悬挂的巨幅海图前,指尖首先点在南洋诸岛的位置:
“王爷,崔大人,请看。南洋诸国,物产丰饶,地理位置至关重要。
掌控南洋商路,不但有利于将来攻打倭岛,而且,这里无论是做为我们将来向更远的地方探索的中转站,还是做为我们掌控整个东南海域的据点,这里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