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摄政王府。
当萧墨玄第一次收到了“秦歌”的六百里加急时,距离上一封来自北境密信已经过了月余了。他心潮涌动,将人打发下去之后,迫不及待的拆开密函,看看“秦歌”给他带什么样激动人心的消息。
打开密函后,他用药水显影,仔细阅读起那两封密函。
看到关于限定贸易管控策略的阐述,让他眼中异彩连连。“饿不死,也吃不饱”,这七个字看似简单,却将政治谋略与商业手段结合得淋漓尽致。
这已不仅仅是商人思维,而是深谙制衡之道的政治家手腕。秦歌对人心、对局势的洞察和掌控,再次让他感到惊艳。此策若执行得当,北蛮之患,至少可保北境五年到十年太平!
当他展开那两份贸易协定书副本时,纵然是以他的城府,也忍不住深吸了一口气,手指微微用力,捏紧了那轻飘飘却又重若千钧的纸张。
协议条款清晰,部落印记赫然在目!
这不仅仅是两份贸易合同,这可是大虞朝多年来,首次在边境危机中,不但没有损耗民力物务,反而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最重要的是他们得到了大虞朝最缺乏的战略物资——马匹。
贸易条款中明确提到,北蛮两部每年会为大虞朝提供2万匹战马,年景好的话,可以涨到5万匹!秦歌已经实际上把北蛮变成了大虞朝的养马基地!
虽然目前主导方是秦歌的商队,但秦歌的商队就是他和朝廷在民间的代表!而且协议中已埋下了来年扩大互市的伏笔,这相当于为朝廷日后正式开设官营互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且扫清了最大的障碍——北蛮方面的阻力!
这意味着,从此以后,大虞可以通过相对稳定的商业渠道,获取北地的良马、皮毛、药材等稀缺物资,同时输出茶叶、丝绸、瓷器等,这些东西滋长北蛮的贵族的奢靡之风,时间长了,不但能削弱北蛮的战争潜力,还能增强大虞的经济实力和战略储备。
这是一条活水,足以滋养北疆,惠及全国。
“好!好!好一个秦歌!”萧墨玄忍不住抚案赞叹,声音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竟能于刀兵将至之际,谈笑间化干戈为玉帛,更为我大虞争得了韬光养晦的时间!
此等奇才,古之弦高救郑、鲁仲连义不帝秦,亦不过如此!”
他仿佛能看到,那个清瘦的“少年”商人,如何在虎狼环伺的北蛮王帐中,从容不迫,挥洒自如,以三寸之舌,可抵百万雄兵。
这份胆识,这份智慧,这份力挽狂澜于既倒的能力,遍观朝堂,无人能及!
崔佑璋恰在此时进来,见到萧墨玄脸上罕见的振奋之色,忙问缘由。萧墨玄将密函递给他,崔佑璋看完,亦是目瞪口呆,半晌才猛地一拍大腿:
“我就知道!我就知道秦歌非同凡人!王爷,这可是不世之功啊!若非他不愿济身朝堂,单凭她这引起年立下的功绩,就是封侯拜相亦不为过!”
萧墨玄微微颔首,目光再次落在那份协定书上,眼神深邃。秦歌自己不愿济身朝堂,所以无法公然为他加官进爵,也不能明面上对他有什么封赏,但这次他必须要给他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