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引着二人走向那片刚刚收获过的田地。田地里,仍有农人在仔细地翻找遗漏的红薯,一堆堆新挖出的红薯像小山包一样点缀在褐色的土地上,视觉冲击力极强。
崔佑璋性格更外放些,他快走几步,蹲下身,拿起一个还带着湿泥的红薯,仔细端详,又用手比划了一下大小,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神色:“秦公子,这……这一株苗下,果真能产出如此之多?”
“崔大人可以亲自问问他们。”杨映溪笑着指向旁边的老农。
老农们见到官老爷,有些拘谨,但说到收成,立刻七嘴八舌地激动起来:
“回大人话,千真万确!一窝少的也有五六斤,多的十来斤哩!”
“这玩意儿不挑地,咱这一片的沙土地长得最多最好的!”
“好种活,雨水少点也不怕,比稻子省心多了!”
萧墨玄没有说话,他负手而立,锐利的目光扫过整个田庄。他看到的是农人脸上真切的喜悦,是堆积如山的实实在在的果实,是这片土地上蓬勃的生机。
他走到一堆刚挖出的红薯前,拿起一个,手指用力,掐了一下,白色的浆液渗出,带着淡淡的清香。他的眼神深处,波澜涌动。
“亩产几何?”萧墨玄的声音依旧平稳,但熟悉他的人能听出那平静下的一丝紧绷。
杨映溪早有准备,从容答道:“粗略估算,次一点的地亩产有六七百斤。优质的地可以到八九百斤!但这只是咱们第一次试种,对它的习性摸的还不够清楚。
咱们下一步可以在南北各挑几个郡县同时开展试种,相信用不了两年,就可以完全掌握红薯的习性,到时候亩产在千斤以上不是问题!臣心中的理想亩产是一千五百斤!”
“一千五百斤?!”崔佑璋失声惊呼,手中的红薯差点掉在地上。现在亩产已经让他很震惊了,而秦歌似乎对这个一千五百斤很有信心!
哪怕是现在亩产在600-800斤之间,几乎已经是当今主流粮食作物亩产的数倍甚至十数倍!他猛地看向萧墨玄。
萧墨玄的瞳孔也是微微一缩。他虽然从暗卫的报告和杨映溪之前的描述中有所预期,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这个数字,带来的震撼依旧是颠覆性的。他沉默了片刻,才缓缓道:“秦公子,你可知此物若推广天下,意味着什么?”
“我当然知道。”杨映溪神色转为郑重,“意味着饥荒之年,人们多了一份活下来的希望;意味着普通百姓的生活多一份保障,意味着国库粮仓多一份充实,意味着边疆将士军粮多一份稳定……。这是能活人无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业。”
她的声音清朗,每一个字都敲在萧墨玄和崔佑璋的心上。他们位高权重,自然比杨映溪更深刻地理解这“活人无数”四个字背后巨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稳定性。
这不仅是粮食,更是国祚永昌的基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