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开启·时代对话
1. [新芽]八零年代
一九八二年的春天,西安市档案馆迎来了一位新面孔。
苏晓晨站在档案馆那栋苏式风格、墙皮略显斑驳的主楼前,深吸了一口气。晨光透过道路两旁茂密的梧桐树叶,在她崭新的白衬衫和蓝色长裙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她理了理额前被风吹乱的刘海,脸上带着大学毕业生特有的、混合着憧憬与一丝忐忑的神情。
她能来到这里,多少有些机缘巧合。她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学的是历史。毕业分配时,许多同学削尖了脑袋想去研究所、大学或者炙手可热的政府部门,她却鬼使神差地,在志愿表上填了档案馆。有人说这里清贫,枯燥,是“故纸堆里埋没青春”。但她记得爷爷——一位参加过抗战、晚年总爱絮叨往事的老兵——说过的话:“丫头,不知道从哪里来,就不知道要往哪里去。历史,不是写在书上的字,是烙在骨子里的魂。”
她希望在这里,能找到那种“烙在骨子里的魂”,触摸到这座古城更深沉的脉搏。
办理完入职手续,她被分配在档案整理科,科长是一位姓李的中年男人,态度还算和蔼,简单交代了几句规章制度和注意事项,便让一位姓王的老同志带她熟悉环境。
“咱们这儿啊,别看外面不起眼,里头可是包罗万象,啥宝贝都有。”王老师傅嗓门洪亮,带着陕西口音,一边领着苏晓晨穿过光线略显昏暗的长廊,一边介绍着各个库房的职能。空气里弥漫着一种独特的味道——是陈旧纸张、油墨、细微的灰尘以及某种防虫草药混合在一起的气息,厚重,沉静,仿佛凝结了流动的时光。
他们来到了位于二楼的一个大库房。高高的天花板,一排排墨绿色的铁皮档案柜如同沉默的巨人,一直延伸到视野尽头。只有几扇高窗透进光线,能看见无数尘埃在光柱中静静飞舞。
“这间主要存放的是建国前,以及建国初期的一些地方历史、社会文书,还有部分接收过来的旧政权档案,”王老师傅拍了拍冰冷的柜门,发出沉闷的回响,“很多都还没系统整理过,任务重着呢。小苏啊,你刚来,就先从这里开始,熟悉熟悉档案的基本分类和编号规则。”
苏晓晨点了点头,目光扫过这一片文件的“海洋”,心里既感到任务的艰巨,又涌起一股莫名的兴奋。这里沉睡着的,会是怎样的过往?
她的办公桌被安排在库房角落的一个窗边,旁边堆着几摞等待整理的卷宗。她很快投入了工作,戴上白色棉纱手套,开始小心翼翼地打开那些纸页泛黄、甚至边缘有些脆化的文件袋。里面大多是些旧政府的公文、报表、人事任免状,也有一些零散的社会调查、报刊摘抄。内容琐碎,字迹时而清晰时而模糊,需要极大的耐心去辨认和分类。
工作确实是枯燥的。一连几天,她都在与这些沉寂了数十年的纸张打交道,按照王老师傅教的编号规则,给它们重新登记、归类、放入新的档案盒,并在目录卡上写下摘要。腰酸背痛是常事,手上也沾了不少陈年灰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