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友心头一震,一股酸涩直冲鼻腔。赵致远虽然无法言语,身体被禁锢,但他的心,分明与他们同在,与长眠于此的战友同在。
两人并肩站立,在墓前沉默了许久。没有嚎啕痛哭,没有絮絮叨叨的倾诉,只有无声的哀思在春风中流淌。这种沉默,是他们这一代人特有的祭奠方式,蕴含着比任何语言都更深沉的力量。
“前几天,我去看过了当年‘德裕典当行’的旧址,”江静云忽然开口,声音平静得像在叙述一件寻常公事,“那里要拆了,听说要建一座新的百货大楼。”
吴忠友微微颔首。这座城市正在悄然改变,一些承载着记忆的老地方,正逐渐被新的建筑取代。他想起自己最近参与评审的几个市政规划方案,笔直宽阔的新马路,规划中的大型广场,都在预示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建设浪潮即将到来。
“变了,总会变的。”他望着远处城墙的轮廓,轻轻叹了口气。那城墙历经千年,见证了多少兴衰更迭,如今依然矗立,而城墙内的世界,却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他们曾经潜伏、斗争、生活过的街巷,那些布满弹孔、浸透鲜血的旧址,会不会也在这股建设的洪流中,慢慢湮灭,只留下档案里的几行记录?
“但是,”江静云转过头,目光掠过那一排排无声的墓碑,最终投向蔚蓝的天空,语气坚定而沉静,“有些东西,是拆不掉的,也变不了的。”
吴忠友顺着她的目光望去。天空澄澈,白云舒卷。他明白江静云的意思。肉体可以消亡,建筑可以改建,街道可以拓宽,但那段用青春、热血和生命铸就的历史,那份超越生死的信念与情谊,早已如同这古城的地基,深深植入泥土,融入血脉,成为这座城市无法磨灭的记忆基因。
祭奠完毕,两人一同离开公墓。走到门口时,看到几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正将一朵朵小白花放在烈士纪念碑前。孩子们稚嫩而认真的脸庞,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生动。
吴忠友和江静云不约而同地停下了脚步,静静地看着。春风拂过,带来孩子们清脆的宣誓声,也吹动了他们花白的头发。
年复一年,清明依旧。
活着的人,在变老的路上,缅怀着逝去的青春与战友。
而城市,在时代的脉搏中,即将开启新的篇章,那些深植于地的记忆,是否会在这剧烈的变迁中,找到新的传承方式?
这是一个无声的问号,悬在清明雨后格外明净的空气里,也悬在两位幸存者的心头。他们知道,明年的清明,他们还会再来。只是不知道,那时的西安,又会是一番怎样的光景。那些烙印在灵魂深处的印记,又将如何与这座日新月异的古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