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西安西安古城密档 > 第154章 攻心与解码.2. [知交]煮酒论古今

第154章 攻心与解码.2. [知交]煮酒论古今(2 / 2)

“吴参谋,”他的声音变得更加深沉,引经据典,直指人心,“您饱读诗书,精通史籍。可知这煌煌青史,朝代更迭,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根源何在?”

他不等吴忠友回答,便自问自答,言语如刀:“在于民心向背!《孟子》有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国民党当局,上焉者贪污腐化,横征暴敛;下焉者军纪败坏,欺压百姓。视民如草芥,弃民心如敝履!纵观其统治,可曾有一日,真心为这天下苍生谋福祉?可曾有一事,无愧于‘国民’二字?”

他顿了顿,指向窗外,仿佛指向那沉睡中的古城和万千生灵:“而如今,更是倒行逆施,悍然发动内战,将亿万黎民重新推入战火硝烟之中!陕西大地,自古多艰,如今更是征粮拉夫,十室九空!吴参谋,您身在军中,所见所闻,恐怕比赵某更为真切!这样的政府,这样的军队,值得您这样心存良知、胸怀抱负的才俊,为之效死力吗?您所学的军事韬略,满腹的经纶,难道就是为了维护这样一个背离民心、注定要被历史洪流所淘汰的腐朽政权吗?”

这一连串的质问,如同重锤,一记记敲在吴忠友的心防之上。他脸色苍白,嘴唇翕动,想要反驳,却发现脑海中那些平日里用来麻痹自己的说辞,在赵致远犀利的言辞和铁一般的事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他确实见过太多不堪,太多的无奈与愤懑,只是以往都被他强行压抑在心底。

赵致远话锋再转,从批判转向构建,声音中注入了一种充满希望的力量:“反观陕北,虽地处贫瘠,物质匮乏,但我党我军,上下同心,官兵一致,与老百姓是鱼水之情!我们所求为何?非为一党之私利,乃是为了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让耕者有其田,工者有其器,学者能安心治学,像吴参谋您这样的栋梁之材,能尽情施展抱负,而非在腐朽的官僚体系中蹉跎岁月,甚至同流合污!”

他紧紧盯着吴忠友的眼睛,语气变得无比恳切:“吴参谋,历史的十字路口就在眼前!是继续跟随一艘即将沉没的破船,一起葬身海底,还是毅然转身,登上驶向光明彼岸的航船,为这个国家,为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也为您自己的理想和未来,做出正确的选择?”

“弃暗投明,非是背叛,而是觉悟!是投向人民的怀抱,是选择了历史前进的正确方向!”

书斋内再次陷入沉寂,只有灯花偶尔爆开的轻微噼啪声。吴忠友深深地低着头,双手紧紧攥着膝盖处的裤料,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他的内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惊涛骇浪。恐惧、迷茫、长期被压抑的不满、对未来的渴望、还有那份被赵致远点燃的、几乎要被现实的冰冷所熄灭的理想之火……种种情绪在他胸中激烈地碰撞、交战。

赵致远不再言语,只是静静地等待着。他知道,思想的转变绝非一蹴而就,尤其是在如此重大的抉择面前。他已经播下了种子,掀开了吴忠友一直试图掩盖的伤疤,并指明了另一条充满希望却也遍布荆棘的道路。现在,需要给这位内心正在激烈斗争的“知音”,一点独自面对内心的时间。

他重新执起茶壶,为吴忠友那杯早已凉透的茶续上热水,也为自己斟满。温热的蒸汽再次袅袅升起,模糊了两人之间凝重的空气。

良久,吴忠友终于缓缓抬起头,他的眼眶有些发红,眼神复杂到了极点,混杂着挣扎、痛苦,以及一丝……如释重负般的虚脱。他看着眼前气定神闲,却又目光灼灼等待着他回应的赵致远,嘴唇颤抖了几下,用几乎只有两人能听到的、沙哑干涩的声音,艰难地吐出了几个字:

“赵先生……您……您可知,这条路……何其之难……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

他没有直接答应,但这句充满恐惧与顾虑的话,却清晰地表明,他的心防,已然出现了巨大的、决定性的裂痕。他需要的,不再是大道理,而是能帮助他克服这巨大恐惧的具体力量和保障。

赵致远心中一定,知道最关键的一步,已经迈出。他迎向吴忠友充满忧虑的目光,脸上露出了一个理解而又无比坚定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