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得手
机会之窗一旦打开,便分秒必争。叶莲舟深知,杜高参的“关照”不会持久,这老狐狸随时可能因风险过高而缩回触角,甚至反咬一口。他必须在这短暂的时间内,将脑海中那片庞大的“黄河防线”拼图,完整无误地窃取出来。
他接触到的文件浩如烟海,从各部队的驻防位置、火力配置密度、雷区与障碍物设置,到后勤补给仓库的地点、运输路线,再到最核心的、标注着不同颜色箭头的预备队机动方案。任何一点疏漏,都可能让前线将士付出鲜血的代价。
他不能拍照,不能笔记,甚至不能长时间凝视某一份文件。他唯一能依靠的,是自己受过严格训练的记忆力,以及一种近乎自虐的专注。
每天,他像一台精密的人肉扫描仪,在杜高参安排的那间临时资料室里,高速而隐蔽地“阅读”着。他的手指看似无意识地划过纸面,目光快速移动,将一行行数字、一个个番号、一幅幅简图,如同烙铁般刻入脑海。遇到极其复杂的布防图时,他会借口需要核对关联文件,反复翻阅,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脑中完成拼接。
高强度的大脑运作带来了剧烈的精神消耗。每天离开资料室时,他都感到太阳穴突突直跳,眼前发花,仿佛整个大脑都被那些密密麻麻的信息塞满,濒临爆炸的边缘。但他不敢有丝毫松懈,回到住所后,他还要利用夜深人静的时间,在脑海中反复“放映”白天记忆的内容,进行巩固和梳理,确保没有遗漏和错位。
这是一场无声的、与自己极限的较量。
与此同时,他也在焦急地思考着如何将这份情报传递出去。脑海中的信息无法直接交给白曼琳。他需要一个载体,一个能够将他脑中的图像和数据具象化,并且足够隐蔽的载体。
他想到了绘图。但普通的纸笔太容易被发现。他需要一个合理的借口,以及一种特殊的“墨水”。
机会出现在一次偶然的闲聊中。他听一位同僚抱怨,说最近司令部下发的新型保密墨水质量不佳,书写后字迹容易模糊。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叶莲舟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他找到杜高参,以“更好地理解防线布局,便于整理文件”为由,提出希望能借阅一些已经解密的、过时的防御工事草图作为参考,并“顺便”抱怨了一下新型墨水的不便,暗示自己习惯使用传统的绘图方式。
杜高参正享受着那块羊脂白玉带来的愉悦,对叶莲舟这点“微不足道”的请求自然满口答应,甚至还“好心”地提醒他,仓库里好像还有一批战前遗留的、质量上乘的绘图纸和特种铅笔(其笔迹遇水即溶,但干涸后与普通铅笔无异)。
叶莲舟心中狂喜,表面上却不动声色地表示感谢。
就这样,他拿到了一批过时的废稿和那些特殊的绘图工具。每天晚上,在确认绝对安全后,他便会拉上窗帘,就着台灯,在那废弃的图纸背面,用那遇水即溶的特种铅笔,细致地绘制出他白天记忆的“黄河防线”核心部署图。
他绘制得极其小心,笔触轻浅,远看就像是在随意涂鸦或者进行无关紧要的演算。他将关键信息拆解、变形,混杂在看似杂乱无章的线条和符号中。即使图纸意外落入他人之手,在不明就里的人看来,也只是一堆废纸。只有知道解密方法的人,才能从中还原出真正的部署图。
这个过程同样缓慢而煎熬。他必须确保每一处细节的准确,同时又不能留下任何明显的证据。精神与体力的双重透支,让他迅速消瘦下去,眼窝深陷,但那双眼睛却因为使命即将达成而燃烧着异样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