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一个山寨的崛起 > 第175章 六部破旧规

第175章 六部破旧规(2 / 2)

“那你说,”曹林转头问李御史,“这位张木匠,比起只会在考卷上写‘水利为农之本’的进士,谁更该管县里的农务?”

李御史噎了一下,脸涨得通红:“可……可礼义廉耻呢?没读过经书,如何教化百姓?”

“教化?”人群里挤出来个穿粗布裙的如何,怀里抱着摞绣品,针脚细密,配色鲜亮。她是苏绣世家的后人,却因是女子不能参加科举,只能守着祖上传下的绣架。此刻她把绣品往案上一放,声音清亮:“李大人见过哪家绣娘靠背《女诫》绣出好花?我教了三十个穷人家的姑娘学刺绣,她们现在能自己挣钱养家,不用再看人脸色,这算不算教化?”

她的绣品上绣着片农田,田埂上的农人、渠边的水车、学堂里的孩子,样样鲜活,比李御史案头那些“农桑图”更透着生气。

曹林拿起一幅绣品,指着上面的学堂:“这位苏大娘,还在绣坊后墙开了夜校,教姑娘们认字算账。上个月报上来的账册,分文不差。”他把绣品递给李御史,“大人觉得,这样的人,当个股室的主事,管一管织染产业,难道不够格?”

李御史捧着绣品,指尖触到那细密的针脚,突然说不出话来。他想起自己当年殿试时写的“富民策”,满纸华丽辞藻,却连稻子和麦子都分不清;而王二牛凿的水渠他去看过,堤坝的坡度、水流的速度,全是凭着土法子一点点试出来的,比任何策论都实在。

周显在一旁轻轻翻开功绩簿的第二页,上面写着“苏大娘,授织染司主事”,旁边还贴着张姑娘们领工钱时笑盈盈的画像。他拿起笔,在王二牛的名字旁添了行小字:“擢升云州县令,即日赴任。”

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盖过了廊下的铜铃声。有个年轻吏员突然喊道:“大人,我去年在驿站改良了马灯,能省油三成,算不算实绩?”

“算!”曹林朗声道,“拿来图纸,让工部核看,够格就记上!”

人群顿时炸开了锅,老吏们手里的《科举登科录》被挤得东倒西歪,有人悄悄把册子塞进袖中,凑到周显身边:“大人,我在库房整理出二十年前的河道图,对修运河或许有用,能算吗?”

周显看着功绩簿上不断添上的新名字,突然觉得手里的簿子沉甸甸的,比任何《登科录》都有分量。阳光透过衙署的雕花窗,照在那些带着泥土、丝线、木屑气息的名字上,竟比金榜上的朱批更耀眼。

曹林走到门口,望着长街上还在涌来的人,他们手里的东西各不相同,却都带着生活的热气——有铁匠打的新犁,有药农采的草药图谱,有账房先生画的新式算盘。他转头对李御史说:“大人你看,这天下的人才,从来不在考卷里,而在田埂上、织机旁、工坊里。咱们要做的,不过是给他们搭个台阶,让那些真正干事的人,能抬起头来。”

李御史默默收起《闱墨》,转身时,看见廊柱上“学而优则仕”的刻字被工匠用凿子一点点铲掉,露出里面新鲜的木茬。他突然想起年少时,父亲教他写“民为邦本”四个字,那时只当是句空话,此刻望着街上那些捧着实绩来的百姓,才懂了这字里藏着的分量。

薄暮时分,功绩簿上已经记了满满三页。周显小心翼翼地合上簿子,发现封面的金纹在夕阳下闪着光,竟比旧匾额上的漆色更亮。衙门外的长街渐渐安静,只留下几个晚来的人,在新挂起的“功绩申报处”木牌前,借着灯笼的光,一笔一画地写着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