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一个山寨的崛起 > 第175章 六部破旧规

第175章 六部破旧规(1 / 2)

洛阳旧衙署的朱漆大门被几个壮汉合力推开时,门轴发出“吱呀”的哀鸣,像在为延续千年的旧规矩唱挽歌。曹林站在阶下,看着工匠们用撬棍顶住“吏部”那块蒙尘的匾额,木头上“光绪二十三年制”的刻痕早已模糊,却仍透着股沉甸甸的、压得人喘不过气的陈旧味。

“撬!”他一声令下,铁撬棍猛地发力,匾额“哐当”砸在地上,裂开一道长长的缝。木屑飞溅,有几片落在曹林的靴面上,他抬脚碾过,像要把那些刻在木头里的旧时光,连同“非进士不得入中枢”的规矩一起碾碎。

吏员们围在廊下,交头接耳的声浪比檐角的铜铃还响。有几个须发斑白的老吏捧着祖传的《科举登科录》,手指抚过泛黄的纸页,眼圈泛红——他们中有人祖孙三代都是科举出身,这匾额倒下的声音,像砸在他们的心尖上。

“都静一静。”曹林扬了扬手里的蓝布册子,封面上“功绩考核章程”六个字用朱砂写就,格外醒目,“从今日起,这衙门里的规矩,得换个写法了。”

他话音刚落,吏部主事周显就抱着个新制的紫檀木盒子快步走来,盒子里铺着红绒布,放着本厚厚的簿子,封皮上烫着金纹“功绩簿”。周显的手还在抖,他是前明翰林的后人,自幼熟背《制艺标准》,此刻却要亲手把“进士出身”“翰林清贵”这些字眼从选官章程里划掉,手心全是汗。

“翻开第一页。”曹林示意他打开簿子。周显深吸一口气,掀开封面,只见首页没有按品级排列的名录,反倒画着幅简笔画——田埂上站着个戴草帽的汉子,正弯腰引水,旁边注着行小字:“云州王二牛,凿渠三里,灌田千亩。”

“这人……不是那个连字都认不全的里正吗?”人群里有人惊呼。王二牛的名字在吏部早有耳闻,去年他带着村民凿山开渠,把云州那片十年九旱的坡地改成了水田,可因是白身,连个县丞都捞不上,还是曹林亲自下的荐举令。

“正是他。”曹林指着画像,声音掷地有声,“从今日起,这功绩簿上的名字,不问出身,只看三样——百姓的口碑、手里的实绩、账本上的清白。王二牛能让千亩旱地变水田,让三百户人家吃饱饭,凭什么不能当县令?”

“荒唐!”一声怒喝从人群后传来,李御史拨开众人走出来,他头戴乌纱帽,袍角还沾着朝露,显然是刚从朝堂赶来。他手里攥着本线装书,正是当年他高中状元时的《闱墨》,纸页被翻得卷了边,“科举取士沿用千年,凭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个泥腿子,连《论语》都背不全,当了县令,难道要让百姓学怎么挖水渠吗?”

他的话像块石头投进水里,立刻有老吏附和:“御史大人说得是!没读过圣贤书,如何知礼义?如何断官司?”

曹林没动怒,反倒笑了,他侧身让开一步,指着衙门外的长街:“李大人不妨自己看。”

众人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衙门外排起了长队,男女老少都有,手里捧着各式各样的东西——有老农捧着新收的稻穗,穗粒饱满;有妇人举着刚织好的细布,布面匀净;有个瘸腿的木匠,怀里抱着架新做的龙骨水车,轮轴转得飞快。

“他们是来领‘荐举令’的。”曹林解释道,“各县百姓联名举荐,再经州府核查,只要能拿出实绩,哪怕是个绣娘,只要改良了织机,让十里八乡的女子都能靠手艺糊口,也能进这功绩簿。”

他走到那个瘸腿木匠面前,拿起水车转了转,木轴“咕噜”作响:“张木匠,你这水车比旧款省三成力气,一天能多浇两亩地,对吧?”

木匠红着脸点头:“回大人,是……是琢磨了半年才改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