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一个山寨的崛起 > 第143章 云州府南归

第143章 云州府南归(2 / 2)

接管仪式设在青溪镇的祠堂前。陈九让人把写着《断云寨章程》的布告贴在祠堂的山墙上,用朱砂笔圈出“税赋”“学堂”“工坊”几处,让识字的文书大声念给众人听。

“……凡归断云寨管辖之地,百姓年满七岁可入学堂,学费、书本费全免,学堂每日管一顿午饭……”

“……商户月利不足五两的,一分税都不用交;超过五两的,只收一成商业税……”

“……谁家要盖房子、打农具,都能去票号借钱,月息一分五,借多少还多少,不兴利滚利……”

念到一半,祠堂前的空地上已经跪了一片人,有哭有笑,有喊“青天大老爷”的,有对着断云卫磕头的。陈九赶紧让人把他们扶起来:“断云寨没这规矩,大家都是自家人,不用磕头。”

他转头对王敬之说:“把三县的户籍册拿来,挨村挨户核对,谁家有困难,登记清楚,先放些粮食救济。”

接下来的几日,陈九带着人逐村接管。每到一个村子,先在村口的老槐树上贴张布告,再让文书挨家挨户发“断云寨户牌”。户牌是块巴掌大的木牌,上面刻着户主姓名、家里几口人、有几亩地,还有一行小字:“断云寨保民安业”。

在王家村,陈九遇见个瘸腿的汉子,拄着根枣木拐杖,一瘸一拐地来登记。汉子说他原是个木匠,去年被强征去修城墙,从架子上摔下来断了腿,官府不管不问,家里的地都荒了。

“我这腿……还能干活不?”汉子红着眼问,手紧紧攥着拐杖,指节发白。

“能。”陈九让文书记下,“工坊正好缺个修织机的,你手艺好,去那里当师傅,月钱三两,还管饭。”

汉子愣了半晌,突然“扑通”一声跪下,对着陈九连连磕头,额头撞在地上“咚咚”响:“官爷……不,恩人!您真是俺们的活菩萨啊!”

陈九把他扶起来,心里像被什么东西烫了一下。他忽然明白,百姓们要的从来不多,不过是能安稳种地、孩子能念书、干活能拿到实在的银子。这些在断云寨不算啥,可在这云州府南部,竟成了盼了一辈子的奢望。

离开云州府南部的前一天,王敬之请陈九去祠堂喝酒。席间,他拿出个沉甸甸的钱袋,推到陈九面前:“这点心意……不成敬意。”

陈九把钱袋推回去,拿起酒杯一饮而尽:“断云寨不兴这个。你们要是真心归顺,就多帮着百姓干点实事——修几条路,挖几口井,比送啥都强。”

王敬之红着脸点头,眼里的敬畏又多了几分。

回程的路上,夕阳把队伍的影子拉得老长。陈九回头望了眼渐渐远去的青溪镇,祠堂前的布告还贴着,村口的老槐树上拴着几匹断云寨送来的耕牛,孩子们正围着一个教算术的文书起哄,笑声顺着风飘过来,清清脆脆的。

道旁的田埂上,那个送茶水的老婆婆正带着孙女翻地,小姑娘手里拿着块新户牌,像宝贝似的捂在怀里。看见陈九,老婆婆直起腰,远远地鞠了个躬,阳光落在她的白发上,闪着细碎的光。

陈九勒紧缰绳,“踏雪”打了个响鼻,迈开蹄子往断云寨的方向走去。他知道,云州府南部的归降,不是靠枪杆子打下来的,是靠那“一成税”的承诺,靠“孩子能念书”的盼头,靠百姓们心里那杆秤——谁能让他们好好过日子,他们就向着谁。

风里带着新翻泥土的气息,混着远处工坊隐约传来的织机声,陈九忽然觉得,这云州府的天,怕是要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