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义楼的门槛又被踩出了新的凹痕。这次来的不是商户或士兵,而是一群背着行囊、怀揣笔墨的读书人——中原逃难来的前户部主事周先生,正站在楼前,将一份奏折双手递给曹林。
奏折上,蝇头小楷写得工工整整,核心就一句话:“断云寨欲成大业,当效仿朝廷开科举、考八股,取饱学之士以辅政务。”
周先生是翰林出身,在户部管过钱粮,总觉得治理天下还得靠孔孟之道、八股文章。他见断云寨虽兴旺,却没个正经的取士规矩,忍不住动了心思。
曹林接过奏折,翻了两页,看到“代圣贤立言”“体用兼备”等字眼时,忽然笑了:“周先生,断云寨缺的不是能写文章的人,是能算账、会修渠、懂打仗的人。”
他让人取来一张大红纸,提笔写下告示:
“三司纳贤,不问出身,只考实用:
一考算术——算清十座熔炉月耗木炭、百亩良田收成;
二考工程——画出水渠走向、水车构造;
三考军事——用沙盘推演如何守隘口、破敌阵。
三项合格者,即刻录用,月俸三两起。”
告示一贴出去,聚宝市就炸了锅。
“不考四书五经?考算账画图?”
“我爹是铁匠,我打小就会算木炭账,这能考不?”
“我爷爷种了一辈子地,画的水车比谁都巧,算不算工程本事?”
三天后,考场设在聚宝市的空地上,二十张木桌排得整整齐齐,每张桌上摆着算盘、毛笔、直尺和沙盘。太阳刚露头,就来了两百多人,有穿长衫的读书人,有挽着裤腿的老农,有满手老茧的工匠,甚至还有两个断云卫的小兵,偷偷摸摸挤在人群里。
周先生也来了,找了个角落坐下,想看看这“不重文章”的考试到底能选出啥人。
第一科考算术,题目由商政司的账房先生拟定:“十座熔炉,每座每日耗木炭三十斤,每月按三十天算,共需多少斤?若木炭每斤值两文钱,一月需多少银子?”
读书人大多皱起了眉——他们熟稔“之乎者也”,却对斤两换算一窍不通。有个秀才掰着手指头算半天,竟算出“十座炉月耗三百斤”的笑话,引得围观者一阵哄笑。
人群里,一个穿短褂的年轻工匠却胸有成竹。他叫孙二,在铁匠坊管了三年料,每天都算木炭账。只见他手指在算盘上翻飞,“噼啪”几声就报出答案:“十座炉月耗九千斤,需十八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