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宝市的晨雾还没散尽,铁器碰撞的“叮当”声就从铁匠铺里钻了出来,混着商贩的吆喝、骡马的嘶鸣,在集市上空织成一张热闹的网。曹林揣着手,带着两个断云卫在人群里慢悠悠地转,棉袍的下摆扫过结着薄霜的青石板,留下淡淡的痕迹。
“大当家,前面就是铁匠铺,听听这动静,怕是又挤满了人。”身后的断云卫笑着说。自从聚宝市开起来,铁匠铺就成了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周边村镇的农户都来买新农具,连州府的商人都来订铁器。
曹林加快脚步,果然见铁匠铺门口围着不少人,有扛着锄头来修的,有提着篮子来买镰刀的,还有几个穿着体面的,正围着柜台争论什么。他拨开人群往里走,一股炭火和铁屑的味道扑面而来,暖烘烘的,驱散了晨间的寒气。
柜台后,小铁正忙着记账,见曹林进来,连忙擦了擦手上的黑灰:“大当家,您来啦!今早刚出了二十把新犁,临江村的农户抢着要呢!”
曹林点点头,目光扫过柜台。上面摆着各式各样的农具:锄头的刃磨得雪亮,犁头的弧度恰到好处,镰刀的木柄缠着防滑的布条,连给小孩玩的铁环都打得圆滚滚的。他拿起一把锄头,掂量了掂量,手感扎实,刃口淬火的痕迹均匀——是断云寨铁匠铺的水准。
“不错,农具做得越来越精细了。”曹林放下锄头,语气里带着赞许,“农户们用着顺手,才能多打粮食,咱们的集市也能更热闹。”
小铁嘿嘿笑:“都是按您说的做,用料实诚,不偷工减料。您看那面墙,全是新做的武器,卖得也火!”
曹林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左侧的墙上挂满了武器:腰刀的鞘上镶着铜饰,枪头闪着冷光,弓箭的木柄上缠着防滑的皮条,甚至还有几副铁甲,甲片细密,在火光下泛着青灰色。一个州府来的商人正拿着一把腰刀,拔出鞘来,“噌”的一声,寒光晃得人眼睛疼。
“这刀好!比州府军械库的还好!”商人赞不绝口,“多少钱?我要二十把!”
“五十两一把,不还价。”小铁报了价,语气硬气,“这是用精铁打的,淬火时加了咱们的法子,砍铁不卷刃,您买回去试试就知道。”
曹林看着那些武器,心里有数。这些都是断云寨淘汰下来的技术,腰刀用的是灌钢法,枪头做了防锈处理,虽比普通铁器好,但远没到“压箱底”的程度——真正的好东西,藏在后面的工坊里。
他转身走向对面的墙,那里挂着一排排火枪零件:枪管、扳机、燧石轮。几个穿着短打的汉子正围着看,其中一个是临江府的铁匠,指着枪管问:“小铁师傅,这枪管是怎么打的?看着比咱们做的光滑多了!”
“秘密。”小铁故意卖关子,“想学啊?来断云寨当学徒,学个三年五载,说不定能教你。”
曹林拿起一根枪管,凑到眼前往里看。枪管内壁光溜溜的,没有一丝螺旋纹路——这是他特意吩咐的。断云寨自用的燧发枪早就刻了膛线,射程和准头比滑膛枪强一倍,但这技术绝不能外传。对外卖的火枪零件,一律是滑膛的,够用,却不至于暴露真正的实力。
他放下枪管,轻轻点了点头。小铁机灵,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低声说:“大当家放心,膛线的法子只有工坊里的核心工匠知道,连学徒都不让靠近刻线机。”
“做得对。”曹林声音不高,却带着分量,“有些东西,能卖;有些东西,得藏。农具、普通武器,能让乡亲们日子好过、能让咱们赚银子,尽管往外拿;但真正的本事,得留着自己用,这是断云寨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