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一个山寨的崛起 > 第38章 规矩里的生生不息

第38章 规矩里的生生不息(2 / 2)

李老栓一家被安排在新盖的砖房里,当天下午,李老栓就去了砖窑干活,他媳妇则去纺织坊学纺线,两个孩子被送进私塾,小儿子才五岁,背着比他还高的书包,一步三回头地跟着先生走,眼里满是好奇。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新流民来了,先领救济粮安顿下来,再根据手艺和力气分配活计,不出三天,就能融入寨里的节奏。砖窑的老王头现在收了十几个徒弟,都是新来的流民,他手把手地教他们烧砖,嘴里念叨着:“跟着大当家好好干,将来都能盖得起砖房!”

纺织坊的妇人越来越多,新添的织布机日夜不停地转,织出的粗布不仅够寨里人穿,还能卖到清溪镇去,又多了一笔进项。曹林让人把织得好的布染上颜色,做成简单的成衣,竟成了杂货铺的新卖点,连州府的小吏都托人来买。

私塾也挤不下了,曹林让人又盖了两间教室,新请了两个先生,都是逃难来的秀才,见寨里如此重视教化,主动要求来教书,不要工钱,只求一口饭吃。曹林给他们开了和铁匠一样的工钱,说:“教孩子们念书,比打铁还重要,不能让你们白干。”

这天,曹林去私塾看孩子们上课,刚走到门口,就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人之初,性本善……”声音稚嫩却整齐,既有男孩的洪亮,也有女孩的清脆。窗台上摆着孩子们用泥巴捏的小动物,墙上贴着他们写的字,歪歪扭扭的“断云寨”三个字,却透着认真。

一个女先生正在教算术,用曹林教的阿拉伯数字:“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二等于四……”孩子们掰着手指头算,小脸憋得通红,却没人走神。

曹林站在窗外,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想起刚来时,寨里的人大多不识字,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现在不仅孩子们在念书,连有些老人都跟着学,说“不能让娃们笑话”。

银钱不外流,带来的不仅是盈余,更是人心的安定。大家看着寨里的日子越来越好,路修宽了,房盖新了,孩子能念书了,手里的工钱能买到实在东西了,谁还愿意离开?那些新来的流民,见了这光景,更是打定主意要在断云寨扎根。

“大当家,清溪镇的地主派人来了,说咱们抢了他们的佃户,要跟咱们理论呢!”一个断云卫匆匆来报。

曹林笑了:“让他来。告诉他,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断云寨的门永远开着,想来的就来,想走的也不拦着,看谁能留住人心。”

果然,那地主来了一看,见断云寨里人人有活干、有饭吃,孩子们念书声不断,自己带来的家丁都眼神发亮,哪还有心思理论,灰溜溜地走了。

夕阳下,断云寨的轮廓在山影里愈发清晰。新盖的砖房连成一片,炊烟袅袅升起;砖窑的烟囱冒着青烟,与远处铁骑营的操练声交织在一起;私塾的读书声随风飘远,像一串清脆的风铃。

曹林知道,银子不外流只是表象,真正让断云寨越来越兴旺的,是那份“人人有奔头”的希望。当一个地方能让人活下去、活得好、看到未来,就像一块磁石,自然能吸引来更多人,汇聚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

他转身往议事厅走,那里,曹聪正等着他商量扩大杂货铺的事,青禾表姐则带来了新的流民登记册。夜色渐浓,寨里的灯笼次第亮起,照亮了脚下的路,也照亮了断云寨越来越清晰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