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相互诘难(1 / 2)

诘难环节,吴用率先发难,他需要挽回一些在务实层面失去的阵地。

他重新摇起折扇,面带微笑,语气仍带着属于读书人的优越感。

“吴小姐方才所言,体贴入微,关切民生,令人感佩。然,治理一地,非同儿戏,需通晓经义,明辨大势,把握根本。”

“小姐所言,皆是琐碎事务,若无一以贯之的德政纲领为核心,岂非如无头苍蝇,终日忙于补漏拾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恐难成大器,久之必生疲敝?”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吴月娘,语锋微转,更显锐利。

“况且,女子处理外务,抛头露面,精力恐有不济,家中事务亦需操持。”

“若将来成婚生子,内宅牵绊,又如何能保证持续专注于公务,夙夜在公?届时,这临湖集的诸多事务,岂非要陷于停滞?”

这话语中暗藏机锋,既质疑吴月娘施政的格局与可持续性,又隐含对其性别角色和未来家庭责任的传统偏见,可谓犀利。

台下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息凝神,看向吴月娘,为她捏一把汗。

吴月娘面色不变,依旧从容,她迎着吴用的目光,清晰应答。

“吴先生问得好。月娘以为,德政不在空谈高调,而在实事成效。”

“能让集内道路平整,老人孩童夜晚行走不惧跌倒;能让家家户户用上干净之水,减少疫病流传;能让想读书的孩童有书可读,明事理,知廉耻——”

“这便是最大的,最实在的,亦是泊主常言的以人为本。若空有纲领而无实效,与画饼充饥何异?”

“至于精力,”她微微一笑,目光扫过台下明显支持她的孟玉楼、李瓶儿等一众女子。

“集内诸多姐妹,既能管理工坊,调度千百人,执掌钱庄,经手万贯,将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月娘为何就不能处理好集内庶务?”

“女子之心,往往更细,于琐事更有耐性。”

“况且,治理临湖集,并非一人之事,正需依靠议事会诸位贤达,依靠集内众多热心、有识的乡亲,群策群力。”

“若因女子之身,便认定其无力担当公务,或必然因家事废弛公务,岂非一叶障目,也辜负了泊主大力提倡的人尽其才,不论出身之初衷?”

她语气平和,却有理有据,既肯定了集体力量,又巧妙地将问题引向了王伦的政策和用人原则,引得众人纷纷点头,尤其是一些原本对女子参政心存疑虑的人,也开始若有所思。

轮到吴月娘提问了,她看向吴用,语气依旧平和,问题却切中要害,直指其施政纲领中可能存在的不接地气之处。

“吴先生主张立规明矩,肃清市容,月娘对此深表赞同。无规矩不成方圆。”

“但月娘想请教一个具体情形:若有一寡居老人,或丈夫卧病的妇人,家中无甚产业,为了生计,只能在街角巷尾摆个小摊,售卖些自家种的菜蔬、养的几只鸡蛋,按先生所言严禁占道之规,是否应一律驱赶、甚至罚没其赖以生存的营生?”

“若严格执行,他们生计何依?若网开一面,规矩的威严何在?”

“长此以往,人人效仿,市容又如何整顿?先生对此情理与法度之间的两难,可有具体、可行,既能维护市容整洁,又能体恤民生疾苦的两全之策?”

这个问题极为尖锐,具体而微,直接点出了严格执法与底层民生疾苦之间的现实矛盾,绝非一句“划定区域”所能简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