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初雪还未完全消融,日内瓦万国宫前的旗帜在寒风中猎猎作响。林辰走下礼宾车,整理了一下深色西装,深吸一口清冷的空气。这是他第一次以中国能源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出席国际能源峰会。
“林局长,会场在二楼会议厅。”外交部陪同人员低声指引,“美方代表团已经抵达。”
会议厅内,巨大的环形桌前坐满了各国代表。林辰在写有“中国”的席卡后落座,正好与美方代表约翰逊面对面。
“林局长,久仰。”约翰逊操着流利的中文,笑容标准得像是用量角器量过,“听说贵国在新能源领域进展神速。”
“互利共赢是我们的宗旨。”林辰微笑回应。
会议开始,首先讨论的是全球能源安全议题。当轮到中国发言时,林辰起身,用流利的英语陈述立场:
“中国始终是全球能源治理的积极参与者。我们主张建立公平、包容、可持续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
他列举了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入,以及为全球减排做出的贡献。台下,不少发展中国家代表频频点头。
茶歇时,印度代表主动找林辰交流:“林局长,我们对贵国的特高压技术很感兴趣。”
“欢迎印度朋友来中国考察。”林辰递过名片,“我们可以开展技术合作。”
这时,约翰逊端着咖啡走过来:“林,你们在非洲的能源投资,是不是太激进了?”
林辰不动声色:“中国在非洲的合作始终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而且据我所知,我们在赞比西的项目为当地创造了五千个就业岗位。”
约翰逊碰了个软钉子,讪讪走开。
晚上回到酒店,林辰立即召集代表团开会。
“今天只是开始,明天的谈判才是重头戏。”他翻看着会议议程,“气候融资和能源转型这两个议题,可能会很艰难。”
随行的能源局国际司司长补充:“欧盟可能会在碳排放问题上向我们施压。”
果然,第二天的会议火药味十足。欧盟代表率先发难:
“中国作为最大碳排放国,应该承担更多减排责任。”
林辰从容回应:“如果按历史累计排放量计算,发达国家应该承担主要责任。而且中国的人均排放量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他调出一组数据:“过去十年,中国淘汰的落后煤电装机相当于整个德国的煤电规模。我们用行动证明了承诺。”
会场一阵窃窃私语。这时,沙特代表突然发言:“我们认为,在能源转型过程中,不能忽视化石能源的重要性。”
这话得到不少产油国代表附和。会场顿时形成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产油国三足鼎立的局面。
林辰敏锐地察觉到机会。在午宴上,他主动与沙特代表交谈:
“我们理解产油国的关切。中国愿意在清洁能源技术方面与贵国合作,帮助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
沙特代表很感兴趣:“具体指什么?”
“比如太阳能、氢能,还有碳捕集技术。”林辰列举,“这些都可以在保持石油产业的同时发展。”
下午会议继续。当讨论再次陷入僵局时,林辰提出了一个创新方案:
“我建议建立‘共同但有区别的能源转型基金’,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发展中国家提供市场,产油国提供资源。”
这个方案打破了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立即引起热烈讨论。连约翰逊都不得不承认:“这个提议很有建设性。”
当晚,林辰接到周振邦的加密电话:“谈判进展如何?”
“比预想的顺利。我们提出的方案获得了很多支持。”
“很好。但要警惕有人搅局。”
这个提醒很及时。第三天上午,某西方媒体突然刊发报道,声称中国在海外煤电项目上“说一套做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