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清晨,海州市委一号会议室。
八点整,林辰步入会场时,所有相关部门一把手均已到齐,空气里弥漫着一种不同寻常的紧绷感。市委书记周天明去中央党校学习,这次接待省委副书记调研的重担,完全压在了林辰肩上。
“情况大家都清楚了。”林辰在主位坐下,没有寒暄,直接切入主题,“赵副书记这次临时调研,重点看港口,听规划。汇报材料昨晚已经连夜完善,我要强调的是——实事求是,不夸大困难,也不隐藏问题,但更要突出我们海州自主推进升级改造的决心和可行性。”
他的目光扫过发改委主任、港务局局长,最后在常务副市长李伟脸上短暂停留。李伟立刻点头,表情严肃:“林市长放心,我们一定充分准备,展现海州干部队伍的精气神。”
林辰微微颔首,不再多言。有些话,点到即止。
上午九点半,车队抵达海州港老码头。冬日的海风带着咸湿的寒意,吹动着官员们的衣角。赵建国副书记在众人簇拥下走下考斯特,他年约五旬,身材保持得很好,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带着惯有的、令人捉摸不透的温和笑容。
“林辰同志,辛苦你们了。”赵建国主动伸出手,与林辰握了握,力道适中。
“欢迎赵书记莅临指导。”林辰笑容得体,引导着赵建国走向观景平台。
眼前的老码头作业区略显陈旧,但吞吐繁忙,巨大的桥吊如同钢铁巨人般规律舞动。
“看起来还是很繁忙嘛。”赵建国眺望着,语气平淡。
“是的,赵书记。海州港基础好,底蕴深,但现有泊位水深和装卸效率已经逐渐跟不上船舶大型化的趋势,竞争力在下降。”林辰指着远方规划中的深水港区方向,“升级改造,迫在眉睫。”
赵建国不置可否,转而问旁边的港务局局长:“听说你们规划里,想要调整岸线,还要建跨区域的疏港铁路?”
港务局局长看了一眼林辰,得到默许后,开始详细汇报。赵建国听得很仔细,不时插话询问几个关键数据和技术细节,显得十分专业。
汇报间隙,赵建国仿佛不经意地对身边的林辰低语了一句,声音不大,却足够让周围几个核心人员听清:“林辰啊,有闯劲是好事。不过这么大的项目,牵扯面太广,还是要多听听省里的意见,步子迈得太快,容易出问题啊。”
这话看似提醒,实则是敲打,暗示林辰不要试图绕过省里,尤其是绕过他赵建国。
林辰面色不变,同样低声回应,语气恭敬却带着韧劲:“赵书记的指示我们一定认真领会。海州港升级是百年大计,我们一定会坚持科学论证、依法依规推进,也希望省里能多给我们一些先行先试的政策空间。”
两人目光在空中短暂交汇,彼此都看到了对方眼底那份不容退让的坚持。
就在这时,港区入口处传来一阵喧哗。只见七八个穿着工装的人试图冲破警戒线,被安保人员及时拦住。领头的是个五十多岁的汉子,嗓门洪亮:“我们要见林市长!我们要见领导!”
现场气氛瞬间一凝。李伟脸色微变,立刻上前低声对林辰说:“市长,是港务局下属装卸公司的一些老员工,可能是为了安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