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市委小会议室里,烟雾缭绕,气氛凝重。关于海州港升级国际枢纽港的专项协调会已进行了近两个小时。
“……所以,省发改委的初步反馈是,项目规划前瞻性足够,但涉及岸线调整、跨区域疏港铁路,以及配套的百亿级资金,需要国家部委层面协调的环节太多。”发言的是市发改委主任,他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几分谨慎,“尤其是跨区域疏港铁路,涉及邻省地段,协调难度非常大。省里赵副书记那边,似乎……有所保留。”
“清源”行动在海州刮起的风暴,虽然清洗了以陈海洋为首的腐败集团,但其产生的政治余震仍在持续。省委副书记赵建国,作为本土派系的代表人物之一,对林辰这个背景深厚、手段凌厉的年轻市长,始终抱着审慎观察,甚至略带警惕的态度。海州港升级这等显赫政绩,他自然不愿轻易让其落在林辰头上。
林辰坐在主位,指尖轻轻敲击着红木桌面,目光平静地扫过与会的几位副市长和相关部门一把手。他听得懂主任的潜台词——赵副书记的“保留”,就是目前项目在省里推进的最大阻力。
“难度大,不代表不做。”林辰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定力,“海州港是百年大计,是撬动我们整个海州乃至全省未来二十年经济发展的支点。邻省那边……”他略一沉吟,“我会亲自去沟通。至于资金和部委协调,思路可以更开阔一些。引入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采用ppp模式,减轻财政压力,也能加快项目落地速度。”
他话音刚落,坐在斜对面的常务副市长李伟(新角色,原陈海洋倒台后上位,倾向于赵副书记)便接口道:“林市长魄力令人佩服。不过,引入社会资本,尤其是涉及港口这样的核心基础设施,控股权和运营主导权问题非常敏感,省里和交通部那边,审批门槛极高啊。我们是不是……再稳妥一些,先推动一期工程?”
李伟的话看似稳妥,实则是在试图削弱项目的整体性和影响力,将其拆解,延缓进度。
林辰看了他一眼,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将目光转向坐在会议室末尾列席会议的一个身影——市府办新来的综合三科科长,苏晓宁。她今天穿着一身得体的藏青色职业套裙,气质清冷,正低头快速记录着。
“苏科长,”林辰点名,声音温和却带着明确的导向,“你之前在省发改委,参与过大型基建项目的审批协调。关于社会资本参与港口建设的政策边界和成功案例,你整理一份详尽的报告,重点突出创新模式和风险管控,明天早上放在我办公桌上。”
“好的,市长。”苏晓宁抬起头,迎上林辰的目光,眼神清澈而专业,没有任何多余的情绪。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那平静对视下,隐藏着多少无法言说的过往与复杂难言的心照不宣。她是他埋在行政体系深处的一步暗棋,精准,高效,且绝对可靠。
“就这样。”林辰合上面前的文件夹,一锤定音,“发改委牵头,按照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思路,重新优化方案。李市长负责跟进省里的程序。散会。”
众人起身离去,会议室里只剩下林辰和正在整理文件的苏晓宁。
“压力很大?”她轻声问,没有抬头。
“意料之中。”林辰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花园里初绽的迎春花,“赵副书记不想让我太顺,很正常。倒是你,刚过来就接这么重的担子。”
“分内之事。”苏晓宁合上笔记本,走到他身边,与他并肩看着窗外,“罗老那边……最近有消息吗?”她问的是罗蔷蔷的爷爷,中央七大首长之一的罗老。海州港项目若能得到罗老哪怕一丝默许,在部委层面的推进都会顺利无数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