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密件、风向与悄然变化的格局
文档的内容并不长,但信息量极大。这并非正式的红头文件,更像是一份内部研讨的纪要或个人分析笔记,但其中引用的数据和案例却相当翔实。
苏晓宁在文档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陈海洋力推的“泛亚太数字产业城”和“临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项目存在的几个核心隐患:
其一,投资泡沫风险。文档引用第三方评估机构的数据,指出这两个项目宣称的投资额存在较大水分,且核心投资方背景复杂,多有利用地方政府优惠政策进行资本运作的“前科”,真实产业落地意愿和能力存疑。
其二,土地与资源透支。项目规划占地面积巨大,远超实际产业需求,存在明显的“圈地”嫌疑,且所需配套的能源、环境容量指标将对海州市乃至江东省未来几年的发展空间造成严重挤压。
其三,债务与金融风险。为匹配如此大规模的项目,海州市很可能需要组建庞大的融资平台,背负巨额隐性债务。文档隐晦地提到,与项目关联的某些资本方,与省内外一些高风险的非银金融机构往来密切。
其四,产业空心化担忧。文档质疑这两个号称“高科技”、“高端制造”的项目,其核心技术来源和人才储备是否真实可靠,是否最终会沦为房地产驱动或低端组装,无法形成真正的产业集群效应。
最后,苏晓宁在分析结尾处,用加粗的字体写下一段话:“此类‘概念性’大项目,往往以‘跨越式发展’为名,行资源掠夺和短期政绩包装之实。其成功高度依赖持续不断的政策与资金输血,一旦后续支持乏力或宏观环境变化,极易形成‘烂尾’工程,并将沉重负担转嫁给地方政府和当地百姓,贻害深远。建议在审批和资源配置上持极度审慎态度。”
林辰逐字逐句地看完,心中震动不已。苏晓宁的分析,几乎与他内心的判断完全吻合,甚至更为系统和尖锐。这份文档的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多少他不知道的信息,而在于它代表了省发改委内部、至少是苏晓宁这一派系的一种清醒认知和警惕态度。
这意味着,在省一级的层面,对陈海洋那种“大干快上”的发展模式,并非铁板一块地支持,存在着强大的质疑和制衡力量。苏晓宁将这份材料给他,用意深远。这既是对他坚持务实发展路线的无声支持,也是向他揭示了省里博弈的另一面,甚至可能是一种隐晦的结盟邀请。
他关掉文档,拔出U盘,小心收好。窗外,省城的夜色更深了,但他的内心却仿佛被这道突如其来的光点亮了些许。原来,他并非独自在黑暗中摸索,在更高的层面,同样有人在进行着类似的思考与抗争。
第二天,经验交流会圆满结束。在闭幕式前,一位分管科教文卫工作的副省长出人意料地做了总结发言,其中特别提到了海州市在教育均衡和旧城改造方面的探索。
“……我们的发展,不能只看高楼大厦起了多少,更要看老百姓的眉头舒展了多少。要鼓励地方因地制宜,敢于触碰利益固化的藩篱,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拿出实招硬招。像海州市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虽然遇到了困难,甚至非议,但只要方向是对的,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坚持下去!”
这番讲话,虽然没有点名,但指向性非常明确。会场内不少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到林辰身上,这一次,多了许多真切的敬佩和思索。坐在不远处的陈海洋,面色平静,但林辰注意到他放在膝盖上的手,指节微微有些发白。
闭幕式结束后,林辰正准备随团离开,苏晓宁再次走了过来,这次身边还跟着一位气质儒雅、五十岁左右的男子。
“林市长,请留步。”苏晓宁微笑着介绍,“这位是我们发改委的梁副主任,主要负责重大项目稽核和后续评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