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意见各执一端,谁也无法说服对方。但时间不容迟疑,任何拖延都可能让第二种最坏的情况真正降临。
最终,目光汇聚到了指挥官身上。
“潘兴将军,”一名高级将领转向他,“我给你五万兵力,你能否守住我们的后方?”
思来想去,确保己方后方的稳固显然更为紧要。比起贸然出击救人,首要之务还是得先稳住自己的阵脚。
美军中有一位年轻的将领,年纪虽轻,却早已在战场上崭露头角。他率领的部队作风勇猛,作战灵活,既敢打硬仗,又善于用计,屡次打出漂亮的胜仗。
正因如此,这位名叫潘兴的年轻军官很快引起了谢里登将军的注意。他迅速从基层脱颖而出,被破格提拔为师长。
如此年轻的高级指挥官,在世界各国军队中都极为少见。
“我将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流尽最后一滴血!”
潘兴深知这项任务非同小可,语气沉重地立下军令状。
但这番誓言背后,也透露出他内心的忐忑——他对能否完成任务,并没有十足把握。
眼下敌军攻势汹涌,四面八方皆有压力,仿佛已被重重包围。仅凭五万兵力就想挡住对方,实在难如登天。
此前汉军进攻时,不过出动数万兵力,就差点撕碎了谢里登麾下数十万大军的防线。那一战潘兴亲身经历,对汉军的战斗力有着切肤之感。
如今手中只有五万人马,他只能拼尽全力迟滞敌人推进,却不敢保证能真正守住阵地。即便再增派五万援军,他也无法断言必能成功阻击,除非只要求他坚持几个小时,那样或许还有一线希望。
听完潘兴的回应,他的上级沉默良久,最终狠狠心点头道:
“好!我再调五万人给你。你必须死守到底,哪怕付出一切代价,也要阻止敌人切断我们的联络线,绝不能让他们抄了我们的退路!”
此刻也只能如此了。若再抽调更多兵力支援潘兴,主力部队的救援行动势必受阻。
目前他们情报匮乏,对汉军部署几乎一无所知。前方究竟有多少敌军埋伏?谁也说不准。但从刚才防御战中展现出的火力密度来看,对方兵力绝不会少。
在这种局势下,谁也不敢轻易分兵过多,否则很可能前功尽弃,进退失据。
当务之急,是尽快突破正面防线,与后方部队会合。一旦主力集结成团,整体形势便会安全许多,届时也不再需要潘兴孤军死守。
潘兴默默领命,随即带着新拨给他的五万士兵,迅速向后方开拔。
他必须尽快查明,汉军是否已实施包抄?若已逼近,具体位置在哪?兵力规模如何?进攻意图是否强烈?
与此同时,另一侧的汉军迂回部队已基本完成布防。当发现潘兴率部仓促回撤时,立刻识破了其动向。
于是,汉军决定不再等待侧翼配合,当即发起突袭。
尽管潘兴一路上已有警觉,但当攻击真正降临时,仍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汉军的出击毫无征兆,选择的伏击点也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险要之地,因此潘兴并未高度戒备。
更致命的是,战斗刚一打响,汉军便集中机枪与迫击炮火力,对着行军中的美军猛烈倾泻。顷刻之间,大量士兵倒下,伤亡骤增。
惨烈的损失瞬间引发混乱,士兵们惊慌失措,阵型开始动摇。
若非汉军兵力有限,未能及时组织冲锋,潘兴这支队伍恐怕早已溃不成军!
“顶住!给我稳住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