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最终酿成一场惨败!(2 / 2)

谢里登的部下不可谓不英勇,大多数人在绝境中仍坚持战斗,极少有人临阵脱逃。但再大的勇气,也无法弥补战术与装备上的代差。

敌军的火力优势,反而成了压垮他们士气的沉重负担!

成片的美军士兵倒在了汉军猛烈的火力之下。

这支美军的表现其实已经超出了赵明诚的预估——后方部队在遭遇突袭时,并未立即溃散;而前方的美军在得知后方遇袭后,几乎在第一时间便自发组织回援,阵型调度有条不紊。

这支部队的作战素养,远胜以往所遇的美军。显然,他们已从之前的败仗中吸取了经验,在与汉军多次交锋的过程中,不断观察、学习,甚至模仿汉军的战术特点,化为己用。

这些进步在战场上清晰可见。然而,时间太短,装备差距又悬殊,纵使他们拼尽全力,依旧无法扭转后方防线被彻底击穿的局面。

等前锋部队匆匆赶回时,后卫早已四散奔逃,阵型瓦解。

汉军一通猛打猛冲,打得美军伤亡枕藉,尸横遍野。

侥幸未死的士兵也早已失魂落魄,指挥体系崩溃,长官不知去向,建制被打乱,各自为战,陷入混乱的泥潭。在这种状态下,面对组织严密、攻势如潮的汉军,他们根本无力招架。

最终,在持续高压的围剿下,这支美军再也支撑不住,彻底崩盘。

赵明诚见状,立刻将早已待命的仆从军投入战场。一方面让他们清扫残敌,肃清溃兵;另一方面则以他们为屏障,挡在主力之前,为汉军主力争取一个安稳的作战空间,以便集中精力迎击正从正面疾速逼近的美军主力。

实际上,被击溃的只是美军的后卫,仅占其总兵力约三分之一,并非核心战力。真正的主力仍集中在中军和前部,此刻正全速折返支援。

鉴于美军在此次突袭中的应对之迅速与有序,赵明诚心中警觉陡升。他意识到,不能再以过往的眼光看待这支部队,任何轻视都可能带来致命后果。

因此,他决定收拢全部力量,专攻一点,全力阻击这支回援之敌。只要能顶住他们的反扑,稳住战线,再趁势反击,这场战役的胜利便唾手可得!

美军方面同样心知肚明。他们尚不知后方已被歼灭,毕竟时间极短——从听见后方枪炮声响起,到组织部队回援,还不到半小时。

半小时,汉军就能全歼上万美军?这种事恐怕连他们自己都不敢信。更何况,美军主将谢里登仍在后方坐镇,有他在,局势未必失控。

因此,美军判断:后方部队应仍在抵抗,只要他们打通通道,实现会合,便能稳住阵脚,转危为安。

一旦两军汇合,彼此呼应,协同防御,就不再容易被分割围歼,至少能避免陷入被动挨打、毫无还手之力的绝境。

美军行动极为果断。就在汉军刚刚将注意力从前线溃敌转移之际,这支回援部队已抵达战场,毫不犹豫地发起强攻。

尽管统帅暂缺,但从其战术部署来看,这支军队清楚自己的目标与任务。

“调机枪!从仆从军阵地上抽几挺重机枪顶上去,增强正面火力!”

望着敌军如潮水般汹涌而来的攻势,最前线的美军数次几乎突破防线,刺刀已隐隐在望,眼看就要近身肉搏,赵明诚深知,若不及时遏制,防线极可能被撕开缺口。

按常理,即便美军倾尽全力进攻,汉军也未必守不住。如今之所以吃紧,是因为主力需分兵两翼,实施包抄迂回,意图将这支回援之敌合围歼灭,来个“关门打狗”。

正因为兵力分散,正面压力才骤然加剧。

在这种局势下,正面迎敌的汉军兵力不可避免地被分散了不少,整体防御力量显得略为吃紧。若非如此,美军这波猛烈攻势无异于自寻死路,根本不可能撑到如今的地步。

然而对面的美军对此毫不知情。他们眼见汉军防线在连续猛攻之下不断动摇,仿佛下一秒就要全线崩溃,顿时士气高涨,斗志昂扬,士兵们纷纷奋勇向前,拼尽全力向汉军阵地发起冲锋。

偏偏就在这节骨眼上,汉军的增援部队赶到了战场。虽然这支支援力量并非正宗汉军,而是来自倭国的附属部队,但这些曰军的任务并不复杂——他们只需稳坐机枪工事,操控手中的重火力武器,持续倾泻子弹即可,并不需要亲自踏入前线战壕与敌人短兵相接。

正因如此,仆从军的身份并未削弱他们的作战效率,反而激发了更强的紧迫感。身处汉军阵营之中,四面皆是宗主国将士,这群倭国士兵唯恐表现不佳留下话柄,个个铆足了劲头,恨不得把平生所学尽数施展出来,只为在天朝军队面前博得一丝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