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汉军成功绕行,其身后将再无险可守,坦荡如砥。若不能及时阻截,对方极有可能长驱直入,直逼腹地核心!
相较西线战事,北线面临的威胁更为紧迫——从地理位置上看,此地距离鹰酱首都更近。倘若放任这支南下的汉军不管,他们的都城极可能沦陷。
因此,谢里登不得不做出艰难抉择:放弃防线,冒险追击。
他绝不能眼睁睁看着敌军杀向自家心脏地带。一旦首都失守,他在北线的所有坚守都将失去意义。
但脱离工事追击敌人,风险极大。汉军野战之能远胜于己,若途中遭遇伏击或回身反扑,己方未必能扛得住。
更让他心头不安的是:汉军先前按兵不动,极有可能是故意为之——目的正是引他离开坚固阵地,诱其进入旷野决战,借机一举围歼!
若真如此,一旦他的部队被吃掉,整个北方将再无可用之兵阻挡汉军南下。
想到此处,谢里登冷汗直流。他清楚,自己已被逼入被动境地,战场主动权已然尽数落入对方手中。
可明知形势不利,他也别无选择,只能咬牙追击,硬着头皮迎战。
与此同时,南下的汉军一路行进,始终密切监视着身后那支尾随而来的美军动向。
谢里登的猜测没错——赵明诚的目标,自始至终就是这支留守北线的敌军。
毕竟这支部队实力不容小觑,若不予以歼灭,汉军南下便难言安心。一旦深入敌境却被切断退路与补给,后果不堪设想。
南方虽无重兵驻守,但民间武装遍布各地,鹰酱百姓持枪率极高,寻常平民一旦组织起来,也能构成不小阻力。
因此,最稳妥、最安全的策略,便是先解决这支北线敌军,而后如同此前一般,依靠附属势力稳步推进南方战线——如此方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赵明诚略施计谋,巧妙布局。
他命令仆从军在前头假扮成汉军主力,大张旗鼓地向南推进,营造出主力撤退的假象。而真正的精锐部队则悄然潜伏于隐蔽地带,按兵不动,只待鹰酱军队放松警惕、全力追击时,再猛然杀出,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虽然汉军在北方的主力规模有限,但麾下却掌握着一支人数可观的仆从军。这支队伍在赵明诚的调度下,屡次发挥关键作用——无论是此前对敌军形成威慑,还是如今用来诱敌深入,若无这支庞大的辅助力量,许多战术根本难以实施。
当然,仆从军终究不是正规战力,无法承担正面决战的任务。面对兵力占优的镁军,若强行硬拼,胜算极低。正因如此,赵明诚才决定避其锋芒,选择在险要地段设伏,专等敌人倾巢而出、阵型松散之际,突然发起致命一击。
只要能一举击溃敌方主力,那些原本只能充当辅助的仆从军便可迅速跟进,清扫残敌。虽说他们打不了恶仗,但收拾溃兵、扩大战果却是得心应手。
镁军兵力雄厚,赵明诚有信心将其击溃,却难以做到全歼。倘若只是击退而非彻底消灭,残部四散逃窜,反而可能成为后患。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被打散的士兵若凭借地形熟悉之利,在山林间游击袭扰,造成的麻烦甚至可能比整建制作战时更大——这无疑会令局势陷入被动。
然而,有了大量仆从军的配合,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即便有部分镁军侥幸逃脱主战场,也难逃被层层围堵、逐一剿灭的命运。仆从军或许不擅攻坚,但在追击溃敌方面却格外高效,尤其是对付那些士气崩溃、丧失斗志、只知奔逃的败兵,简直如狼逐羊。
“将军,他们动了!”
正当赵明诚凝神思索计策是否奏效之时,身后传来急报:镁军果然中计,已全军出动!
“来得正好!”他眼神一凛,“传令各部,放第一批敌军过去,等三分之二进入伏击圈后再动手!一旦开火,必须全力以赴,所有火力同时倾泻,务求在最短时间内造成最大杀伤!”
汉军兵力本就不占优势,绝不能陷入持久消耗。拖延越久,越容易暴露真实实力,一旦被对方察觉虚实,镁军很可能反扑过来,不再畏战,甚至背水一战。那将大大增加战斗的不确定性。
经历过上次交锋,赵明诚对谢里登所率部队极为忌惮。那支军队虽装备不如汉军精良,战术素养也有差距,但个个悍不畏死,战斗意志极为顽强。
这是一支真正敢拼命的队伍,绝非谢尔曼麾下那种稍遇挫折便全线溃逃之辈。若是与其陷入缠斗,未能速战速决,对方反而可能越战越勇,局面将极其危险。
因此,对付这样的对手,唯一的取胜之道,就是在开战初期以雷霆手段制造毁灭性打击,用压倒性的火力和伤亡摧毁其心理防线,使其未战先怯,内心深处认定汉军不可匹敌。
唯有如此,才能瓦解其斗志,让其失去抵抗意志,从而为胜利铺平道路。
而在此之前,汉军所保持的不败战绩,无疑为此创造了绝佳条件。自登陆北美以来,无论大小战役,汉军未尝一败。即便在兵力劣势、敌据坚城的情况下,仍能以极小代价换取敌方惨重损失,尤其与谢里登部交手时的表现,更是令镁军上下心生畏惧。
这种根植于失败记忆中的恐惧,正是赵明诚想要利用的心理武器。他要做的,就是在这场伏击中进一步放大这份恐惧,让它化作压垮敌军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
命令传下后,埋伏中的将士们纷纷紧握兵器,眼中燃起战意,屏息以待,只等那一声令下,便如猛虎出林,直扑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