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承认,现阶段单凭汉斯之力,尚不足以与大夏正面抗衡。
但欧洲毕竟是工业革命的摇篮,历经百余年积累,拥有深厚的技术积淀和庞大的生产潜力,整体工业基础远胜于大夏。
虽然大夏也已迈入工业化进程,但工厂数量有限,产业工人规模不及欧洲,且劳动者整体素质与熟练程度仍逊色不少。
除了少数尖端军工产品外,大夏的普通工业品在质量与效率上并无明显优势。
换言之,它的强大主要集中在军事科技领域——无论陆军装备还是海军舰艇,总能引领世界潮流,诞生划时代的武器系统。
至于民用工业,其发展水平依然相对落后。
至于他们究竟是如何实现军事技术突飞猛进的,至今仍是个谜。
但正是这种结构性的不平衡,让俾斯麦看到了希望——差距虽在,却并非不可追赶。
“我明白你的用意,”威廉点头道,“但如果要走这条路,我们必须先完成对整个欧洲的整合。否则,仅靠汉斯独自发力,哪怕榨干每一寸资源,也无法真正追上大夏的脚步。”
汉斯与天朝之间的国力差距实在悬殊。在天朝尚未大规模对外扩张之际,其本土疆域已逾1200万平方公里,人口突破四亿,稳居全球人口榜首,堪称世界第一大国!
而当天朝开始四处征战、开疆拓土之后,版图迅速膨胀,总面积一举突破4000万平方公里,人口更是飙升至七亿以上!
相比之下,汉斯虽在连番战事中屡获胜利,领土也有所拓展,但与天朝相较,仍相去甚远。
如今汉斯的国土面积仅约80万平方公里。即便未来征服高卢,兼并菠兰、童话国、风车国等邻邦,疆域最多也只能翻上一番,极限也不过逼近200万平方公里,难以望其项背。
人口方面,汉斯现有人口约五千万。即使将周边诸国全部吸纳整合,总人口恐怕也难以超过一点五亿。而天朝仅本国人口就达四亿,另有三亿来自殖民地,两者之间的体量鸿沟可谓深不可测。
更关键的是,天朝建立了一套稳固的藩属体系。他们不仅自身军力强盛,身边还聚集着众多依附的盟友与附属政权。在远征北美的行动中,这些藩属国纷纷派出军队协同作战,极大减轻了天朝的后勤与防务压力,使其精锐部队得以专注前线攻坚,无需分心后方维稳。
反观汉斯,则全无此类助力。目前既无真正意义上的附庸,也无听命于己的小弟。奥匈帝国虽为盟友,但地位对等,彼此并无主从之分,无法像仆从国那样被随意调遣。
因此,若汉斯真欲与天朝抗衡,单凭一己之力绝无胜算。必须先完成对整个欧洲的整合,集结全欧之力才有一搏的机会——即便如此,胜负依旧难料。
“陛下,”俾斯麦缓缓开口,“我理解您的担忧。面对一个远比我国强大的对手,贸然与其敌对确实极为不智。所以我建议,我们不应立即激化与天朝的关系,而应优先处理欧洲内部事务,实现全欧联合,方为上策。”
这番话总算让威廉一世稍稍松了口气。然而,他心中仍有疑虑:既然主张避免正面冲突,那此前为何又提出那些强硬举措?这不是前后矛盾吗?
“既然如此,那北美鹰酱一事又该如何应对?”威廉一世直截了当地问道,语气中透着不解。
“呵呵,很简单——拖住天朝的脚步。”
“哦?详细说来。”威廉一世挑眉,兴趣渐起。
“天朝此次远征北美,彻底展露了其惊人实力。放眼当今世界,有能力调动百万大军、跨越重洋,对鹰酱这般体量与实力的强国发动亡帼级战争的,恐怕唯有天朝一家。”
威廉一世微微颔首。天朝原本就强大,但此前的种种战绩并未充分展现其实力上限。
尽管他们在近海击溃了日不落同盟的联军舰队,在西伯利亚击败毛熊入侵,并一度兵临其首都城下,但这类胜利尚不足以证明其具备压倒性优势。
毕竟,在自家门口作战,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取胜并不令人意外;真正让人震惊的,是失败。
更何况,毛熊虽号称“欧洲宪兵”,实则外强中干。熟悉内情的人都清楚,其工业基础薄弱,远逊于西欧工业强国。若一对一较量,高卢或汉斯并不惧怕它。
可天朝竟能跨越万里海域,发动一场针对北美强国的全面战争——这种能力,令西欧列强无不心惊胆寒。
能集结百万规模的兵力已是极难,更别说将其安全输送至遥远大陆,并持续保障武器弹药、粮食补给的供应——这背后所需的工业产能、动员效率以及远洋海军力量,缺一不可。
唯有具备超强综合国力、高度组织化的国家,方能做到如此壮举。而天朝,显然正是这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