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6章 矛盾终于浮出水面!(2 / 2)

面对宰相的突然求见,皇帝语气平淡,神情间并无多少热忱。

根本原因在于,近期俾斯麦屡次向他进言,主张第二帝国应立即缩减军备规模,压缩军事开支,将节省下来的资源转投到工业发展与科技进步之中。如此一来,便可借着此次战争带来的红利窗口期,迅速拉大与欧洲其他列强在工业能力和科技实力上的差距。

这场战事中,汉军所展现出的先进武器给俾斯麦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曾与多位前线指挥官深入交谈,这些将领无不对汉军装备赞不绝口。

不少人直言,正是凭借汉军提供的尖端武器,才得以扭转战局、速战速决;若无这些利器支持,这场胜利绝不可能来得如此迅速。

而汉军之所以能拥有这般领先时代的武器系统,归根结底是其科技水平远超同期各国。因此,加快本国科技建设、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已成为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毕竟,意识到这一点的绝不只是汉斯一国。倘若德意志在这场技术竞赛中稍有迟疑,被别国抢先一步,那么眼下这来之不易的优势局面,恐怕很快就会化为泡影。

然而,裁减军队这一提议,却直接触碰了威廉一世皇帝的底线。

此时的他正处于威望巅峰,雄心勃勃,正欲乘胜追击。他的心中早已绘就宏图:先取高卢之地,再踏足伊比利亚,继而横扫东欧与中欧诸邦,最终统合整个欧洲大陆,成就如古罗马帝国般的千秋霸业。

而实现这一切的前提,便是强大的武力支撑。他必须拥有一支数量庞大、战斗力强悍的铁血之师。否则,难道靠空谈便能开疆拓土?

在威廉一世看来,自己年事已高——生于1797年的他,如今已逾古稀之年,时日无多。他无法预知生命还剩几载,因而迫切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毕生抱负,唯有如此,方能在离世之时问心无愧,不留遗憾。

正因如此,君臣之间的理念分歧日益激化,矛盾终于浮出水面。

念及俾斯麦过去为帝国立下的赫赫功勋,威廉一世并未当场发作,也没有直接罢免其职令其退隐,而是选择暂时留用。

他深知俾斯麦才干卓绝,是一位极为难得的治国之才。留下此人,不只是为了眼前政局稳定,更是为将来托付给自己的继承人做准备——待他身故之后,若有此人在朝掌舵,帝国不至于轻易动摇根基。

因此,只要俾斯麦不再频频提及裁军之事,威廉仍愿以礼相待;但若对方执意坚持己见,那他的容忍也是有限度的。

大不了现在将其解职,等自己百年之后,再由儿子重新启用便是。权力更替之间,自有回旋余地。

俾斯麦何等精明之人?岂会看不出皇帝对自己的建议心存不满?此刻自然不会自讨没趣,主动提起敏感话题。

他转而汇报了美洲鹰酱方面的动向,随后对威廉一世说道:

“陛下,鹰酱方面主动派人接触我方,其用心昭然若揭——无非是想在我帝国内部寻找突破口,企图破坏我们与天朝之间的盟谊,甚至妄图从我们手中谋取利益支持。”

威廉一世并非愚钝之辈,当然清楚鹰酱此举包藏祸心。

于是他问道:“依宰相之见,我们应当完全拒绝他们?”

俾斯麦轻轻摇头:“问题不在我们如何回应。关键是,鹰酱人已经派来了使者。这件事一旦发生,无论我们作何反应,只要传入天朝耳中,对方心中难免会产生猜忌。换句话说,损害其实已在无形中造成,两国关系已然蒙上阴影。”

威廉一世沉思片刻,觉得确是如此。

鹰酱这一手确实阴狠——若他们真想挑拨离间,只需迈出第一步,把人送来,目的便已达成大半。

在这种局面下,汉斯的辩解,天朝未必肯信——毕竟在天朝眼中,汉斯完全有可能捏造事实、避重就轻。

这样一来,两国想要恢复从前那般紧密的关系,恐怕已是难上加难。

威廉一世眉头微蹙,他对鹰酱人素无好感。自三十年战争以来,百余年间,欧洲尤其是德意芷一带,大量百姓远走北美,而这一切的背后,鹰酱难辞其咎。

当初鹰酱刚挣脱殖民枷锁时,地广人稀,四面受敌:北有日不落国虎视眈眈,西有原住民部落游猎边境,南面又与墨西国纷争不断。为稳固根基,他们竭力从欧洲招募移民,充实人口。

而北美大地气候宜人,土地丰饶,千里沃野绵延不绝,对饱受战乱与贫困之苦的欧洲平民而言,无疑是一片乐土。

更关键的是,相较于欧洲常年战火纷飞、政局动荡的局面,北美整体局势相对平稳。尽管鹰酱年年用兵,但战事多集中于边疆地带——除了对北方的日不落国有所忌惮外,其余征战几乎都针对西部的土着和南方的墨西国人。

而这两大对手实力孱弱,难以抗衡鹰酱的扩张势头。因此,鹰酱虽征战频繁,却胜多败少。战争带来的破坏被压至最低,而领土、资源等收益却持续增长。

没有大规模内乱,加上优越的自然条件,这片土地自然成了欧洲流民心中的“新世界”。尤其在鹰酱独立前后,大批欧洲人陆续迁徙至此,其中尤以身处战火之中的德意芷地区流失人口最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