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兰特为人厚道,尚未等谢里登开口请求,便主动提出支援,令后者心生感激。果然,还是格兰特值得信赖!相较之下,谢尔曼简直不值一提!
有了格兰特坐镇后方,又有炮火支援作为倚仗,谢里登顿感底气十足。
但他并未就此放过谢尔曼。他特意从谢尔曼麾下抽调数个团编入自己的先锋部队,让他们打头阵,充当此次进攻的前锋。
谢尔曼虽极力反对,却无力阻止。他在军中的威信早已跌至谷底,而谢里登刚成功击退汉军进攻,声望正隆;格兰特更是全军的精神支柱,地位无可撼动。面对这两位实权将领,谢尔曼只能忍气吞声,将苦果咽下。
“哼,我倒要看看你能占到什么便宜。等会儿被汉军打得丢盔弃甲、狼狈逃窜时,别怪没人提醒过你!”
此刻的谢尔曼,竟转而期盼起汉军重创谢里登,只盼对方吃尽苦头,也算为自己出一口恶气!
尽管谢里登未曾正面强攻坚固的汉军阵地,但他曾与这支军队交锋,深知其战力之强。
尤其是汉军所装备的一系列先进武器,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这些利器在进攻中已展现出惊人威力,若用于防守,依托工事与地形,其杀伤效率势必倍增。而一旦己方脱离掩体保护,暴露于敌方火力之下,伤亡必将极其惨重。
因此,在发起冲锋之前,必须设法最大限度减少己方损失。
“我记得汉军先前进攻时,并未采用传统线列战术,而是以松散队形推进,类似散兵作战,尽可能分散兵力。这样一来,我们的火力很难形成有效覆盖。”
谢里登对汉军先前进攻时所采用的战术印象极深,此刻回想起来,仍觉得大有启发。
汉军之所以选择那种打法,必然有其道理。而从实际战果来看,这种疏散队形的推进方式,确实能有效降低己方伤亡。
此前的交锋中,汉军明明是主动进攻的一方,他们却是依托工事防守,按欧洲战场惯常的攻防比例推断,理应是进攻方损失惨重、守方损失轻微才对。
可结果恰恰相反——汉军伤亡极小,反倒是他们自己折损严重。
造成这一局面的关键,恐怕就在于汉军所使用的这种全新作战阵型!
于是,谢里登萌生了一个念头:不如向汉军学一学,借鉴他们的先进打法。这次只是试探性出击,正好可以拿来试水。若效果理想,今后便照此推行;若不奏效,再改回老办法也不迟。毕竟只是一次小规模的前锋试探,无论成败,代价都在可控范围之内。
“将军的意思是,让我们把队伍拉散一些,用松散队形前进,以减少伤亡?”
谢里登的手下也曾亲历那场战斗,对汉军的战术并非毫无概念。此刻听他一提,立刻心领神会。
“不错,我想试试看,究竟行不行。”
谢里登点头承认了自己的意图。
“可是将军,汉军的武器装备远比我们精良,他们有能紧随步兵快速机动的小型火炮,还有那种短小轻便却能连发扫射的机枪。这些正是他们敢于采用散兵线推进的物质基础。而我们没有这些装备,贸然模仿,会不会反而弄巧成拙,徒具其形而失其神?”
有人提出了疑虑。的确,汉军与鹰酱军队的装备水平不在同一层级。对方每一件武器都经过精心设计,针对不同战场环境有明确用途,配合得当,相得益彰。
而鹰酱这边缺乏这类专用装备。指望士兵用一米多长、笨重迟缓的步枪,打出人家冲锋枪的效果,根本不可能。
因此,若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效仿,极有可能适得其反。
“你说得没错,这个问题我也想过。”谢里登沉声道,“但这一次,我们能得到三支部队的炮火协同支援。虽然在单兵火力上我们不如对手,可在炮兵层面,我们的火力不仅不弱于对方,甚至更具优势!”
他当然清楚汉军装备上的压倒性优势。说实话,当他听说汉军配有那种射速惊人、便于携带的自动武器时,心中着实羡慕。若自己也有这样的利器,在上次防御战中,他甚至有信心将进攻的汉军全数歼灭。
可惜,鹰酱目前的技术还达不到这个高度。别说冲锋枪了,只要国内兵工厂能把重机枪稳定量产,尽快送来几千挺,他就已经感激不尽。
重机枪这东西,在堑壕对峙中简直是不可或缺的利器。少了它,防线的稳固程度立马大打折扣。
听到谢里登这么说,众人便不再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