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军所使用的先进武器,绝大多数都来自天朝的供应。除了机枪之外,天朝手中还掌握着许多威力惊人、甚至令人捉摸不透的神秘装备。
比如在格伦代夫战役中,汉军曾动用过一种奇特的铁甲战具——它能自主移动,子弹打上去如同挠痒,既能冲锋陷阵,又能抵御猛烈火力,活脱脱像是一个可在战场上灵活穿梭的钢铁堡垒。
这种装置一经亮相,立刻让鹰酱高层震动不已。更令他们不安的是,谁也不知道汉军背后究竟还藏着多少类似的秘密兵器。
在对敌方实力一无所知的情况下贸然开战,无疑是极其冒险的行为。曾经在汉军手中吃过败仗的格兰特将军,自然不愿重蹈覆辙,因此行事格外谨慎,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对此,谢尔曼却颇感不满。他转而将目光投向另一位北军宿将——菲利普·谢里登。这位老将资历深厚,在军中声望极高,无论是指挥能力还是战场经验,皆属顶尖人物。
若能得到他的支持,谢尔曼的进攻计划便大有希望获得通过。
“谢里登将军,”谢尔曼直截了当地开口,“您对此事有何看法?”
他清楚谢里登素来圆融,若不点名询问,对方多半会含糊其辞、不偏不倚。而这正是他极力避免的局面。
果然,被点到名字后,谢里登再也无法置身事外。他凝视着桌上的作战地图良久,终于缓缓说道:“格兰特将军,我认为谢尔曼将军的想法,未尝没有可取之处。”
此言一出,谢尔曼顿时精神一振,而格兰特则暗暗皱眉。
他万万没想到,一贯稳重持中的谢里登,竟会在如此关键的时刻站到主战一方。难道他不清楚,一旦失利,美军将再难翻身?面对汉军那近乎压倒性的实力,只要输上一次,整个战局就可能彻底崩盘。
而在谢尔曼看来,谢里登这番表态反倒让他心生敬意——原以为这位老将军只会固守成规,没想到关键时刻也能果敢决断,实在出人意料。
然而,谢里登的话并未结束。紧接着,他补充道:
“但为稳妥起见,我建议只进行有限度的试探性出击,不宜大规模投入兵力。如此既能探明敌情,又可将损失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这实际上是一种折中方案。正因格兰特主张防守、谢尔曼力主进攻,双方立场对立,反倒没人愿意提出这种中间路线。可当谢里登提出来后,两人略作思忖,竟都不约而同地点头认可。
“既然如此,”谢尔曼立即接话,“那就由我亲自率部执行这次试探任务吧!”
他对别人并不放心,尤其是格兰特。倘若把任务交给他,难保不会故意消极应对,甚至有意失败,借此证明进攻不可行——这样一来,全军只能被动转入防御,完全落入格兰特的节奏。
而这,绝非谢尔曼所愿看到的局面。唯有自己亲征,才能真正检验主动出击是否可行。
格兰特心中明白,谢尔曼此举实则是对他缺乏信任的表现。但他并未反驳,只是默然接受。
因为他比谁都清楚汉军的真正实力,也深知美军目前的作战水平。在他看来,除非谢尔曼能打出奇迹般的战绩,否则只要汉军指挥官不犯致命错误,这场试探行动的结果几乎已成定局——胜利终将属于汉军,而美军必将再度受挫。
他选择沉默,只为等待那一刻的到来:当谢尔曼铩羽而归时,便再无理由争辩,届时,战争的主导权自然会回到他手中。
谢尔曼返回营地后,立刻召集了自己麾下最精锐的一支部队——这支队伍人数不多,约两千五百人,相当于一个加强团的规模。但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且多年追随谢尔曼南征北战,是真正的百战之师。
在长达八年的南北战乱中,这支队伍始终冲锋在最前线,屡次以寡敌众,创下令人瞩目的胜绩。
有这样一支劲旅参战,谢尔曼对此次战役的结局自然满怀信心!
北军对这次行动高度重视,不仅由谢尔曼亲自集结了最为精锐的兵力,更在情报封锁上做到了滴水不漏。
除了最初参与军事会议的几位高层将领外,其余人等全然不知军队即将采取如此大胆的举措。
为了有效迷惑汉军,在格兰特的统筹安排下,北军表面上依旧维持着原有的节奏,日复一日地修筑工事,摆出一副固守战线、死守阵地的姿态。
尽管此前在格伦代夫一役中,他们引以为傲的堑壕防御曾被汉军某种神秘装备轻易突破,但在尚未找到更优战术之前,他们别无选择,只能继续依赖这种已被欧洲战场验证过的坚固防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