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生死一线!(2 / 2)

汉军向来行事彻底,绝不会留下任何后患,更不会给他们东山再起的机会。

可若是离开这片大陆,如此庞大的人口,又能逃往何处?

要知道,此时全球几乎已被瓜分殆尽,除了非洲尚有未完全开发的荒野,其他地方早已没有空地可供落脚。

可就连非洲也已遍布汉军踪迹,即便远走他乡,也未必能换来安稳。

于是,他们只能将目光投向另一个方向——南美洲。

那里似乎是唯一尚未被汉军涉足的角落。

难道将来某一天,他们真要被迫退守南美,在那片陌生土地上苟延残喘?这个念头令人难以接受。

他们在北美耕耘数百年,历经无数血汗才建立起今日的局面。

就此轻易放弃,任谁都不会甘心。

渐渐地,他们开始认同安德鲁议员的主张:纵然前景黯淡,也必须全力以赴打完这一仗。

唯有真正试过,才能知道这条路是否还有希望。

这时,有人提出建议:“我们与南方的分歧,不过集中在黑奴制度上;可我们和天朝之间的冲突,却是你死我活的较量。

既然如此,能不能派使者去南方接触一下,试着说服他们与我们联手,共同抵抗天朝的进攻?”

这番话引发了众人深思。

反复权衡之后,不少人认为此事并非全无可能。

虽不敢保证南方一定会答应,但至少值得一试,毕竟事已至此,不妨放手一搏。

就算被拒绝,损失也不算太大;可一旦成功,局势将大为改观。

不仅能让南方一百多万大军投入战场对抗汉军,甚至有可能争取到数十万兵力直接支援。

这样一来,双方军力对比将立刻逆转,鹰酱一方反而能在兵力上占据上风。

战局的走向,也将随之变得明朗而乐观。

因此,无论是高层还是民间,都对联络南方一事高度重视。

就在鹰酱紧锣密鼓准备向南方释放善意、谋求合作之际,汉军前锋已悄然逼近格伦代夫,即将发动全面攻势。

相比蒙大拿其余地区,格伦代夫驻军明显更多。

此前汉军横扫北方的消息早已传开,边境民众人人自危,纷纷拿起武器自保。

华盛顿方面虽然反应迟缓,但也意识到此地战略地位重要,急忙在汉军到来前增派部队,使当地美军兵力达到了三万人。

尽管三万之众面对拥有五万正规军加十万辅军的汉军仍显单薄,但相较于此前那些一触即溃的城市而言,这里的防御力量已算得上强大。

由于兵力充足,鹰酱军队在格伦代夫内外构筑了三层防线,挖设大量战壕、掩体与工事,并布下雷区和铁丝网等障碍物。

显然,他们是借鉴了欧洲战场的经验,打算以阵地战方式阻击汉军推进。

然而,这套战术在欧洲或许行之有效,但在汉军面前,却未必奏效。

“先用半小时炮击,清除雷场和障碍,为步兵冲锋打开通道!”

指挥这场战役的是赵明诚将军,他曾远赴土鸡国指导当地军队作战。

此刻望着对方摆出的严密阵势,他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冷笑。

这种打法,四年前他曾亲自传授给土鸡将领,如今竟被鹰酱人学去,反过来用来对付自己,实在令人唏嘘。

话说回来,倘若汉军手中没有那些特殊的武器装备,想要突破由机枪、铁丝网与堑壕构成的复合防线,确实会面临不小的困难。

然而,自从汉军装备了那种威力惊人的新式武器后,敌方的抵抗能力便迅速削弱,几乎不堪一击!

原本军方并不打算过早亮出这张王牌,但考虑到格伦代夫在整体战局中的关键地位,若不迅速拿下此地,战事拖沓只会带来更多变数。

因此,必须以迅雷之势突破防线,将盘踞于此的美军彻底清除。

随着赵明诚一声令下,汉军的重炮部队立即展开火力覆盖,密集的炮弹如倾盆暴雨般砸向敌军阵地。

轰!轰!轰!

震耳欲聋的爆炸声接连响起,气浪翻滚,泥土与碎石冲天而起。

掩体在瞬间崩塌,士兵被活埋于废墟之下,更有不幸者被直接命中,肢体横飞,残骸四散,惨状令人触目惊心。

前线的美军士兵几乎陷入呆滞,眼前的一切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驻守格伦代夫的许多美军士兵都是刚从训练营调来的新人,毫无实战经验,甚至还没来得及适应战场节奏,就被推上了生死一线。

若是此刻面对的是南军,或许还能勉强应对——南军虽强,却远未达到这般毁灭性的打击水平。

可他们如今的对手是汉军,这支如今堪称天下火力最为恐怖的军队。

初次上阵便遭遇如此劲敌,究竟是祸是福,实在难以定论。

说它为“祸”,是因为这些新兵很可能活不过今日;

说它为“福”,则是若能就此解脱,反倒不必像日后那样,在漫长的堑壕中忍受精神崩溃的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