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唯恐招来杀身之祸!(2 / 2)

为了让渔船跑得更快些,伊藤薄文在出发前特意对船只做了改造。

他在船尾加装了一台蒸汽机,为渔船提供额外推力;又雇了几个膀大腰圆的渔夫当桨手,关键时刻一起发力划桨。

这样一来,渔船短时间内的航速能达到顶峰。

有了这份速度,哪怕真被汉军巡逻船盯上,也还有机会逃出生天。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他们并不了解对方战舰究竟有多快。

倘若他们知道汉军巡逻舰的极限航速,恐怕就会明白,眼下所做的这些努力,不过是徒劳罢了!

在对马海峡以东的海面上,一艘悬挂天朝龙旗的战舰悄然浮现。

这艘船吨位不算大,满打满算也就五百吨上下。

但别看个头不大,火力却相当惊人:两座双联装120毫米主炮,三组三联装57毫米副炮,齐备齐全。

这样的武装配置,哪怕遇上敌方千吨级巡洋舰,也能硬碰硬地打上一场。

更关键的是,由于船体轻巧,它的航速极快,最高可达三十五节,几乎达到了当下战舰速度的巅峰。

除了那些吨位更小的高速鱼雷艇,几乎没有谁能比它更快。

这艘编号1102的巡逻舰,是汉军飞龙级序列中的第102艘下水舰只。

飞龙级造价低廉,单艘仅需不到十二万两白银,比起动辄数百万甚至数千万两的主力战舰来说,性价比极高。

天朝海岸线漫长无比,原本就超过两万五千里,如今又将南洋与南亚纳入版图,管辖海域从白令海峡一路延伸至东非沿岸。

如此辽阔的海上疆域,必须依靠大量舰艇执行日常巡防任务,才能确保海疆安宁。

否则,那些走私之徒必定会钻空子,趁着执法力量薄弱之时偷运货物,绕开关卡,逃避税赋,牟取暴利。

执行缉私任务的船只,既要具备一定火力,用以震慑持械反抗的走私团伙,又要拥有出色的机动性能,以便在目标逃窜时能够全力追击,不致让其溜走。

而最为关键的一点——也是飞龙级得以大量建造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成本控制极为出色。

面对如此庞大的防务需求,所需巡逻舰数量动辄数百乃至上千,若每艘都价格高昂,国库难以承受。

因此,在满足作战与执法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压低成本,就成了重中之重。

原本专为巡逻与缉私设计的飞龙级,自然成了最优选择。

随着量产规模扩大,单价持续走低,已从最初的十五万两降至如今的十一万八千两,降幅接近四分之一。

若未来订单继续增加,成本仍有下降空间。

考虑到帝国在北非殖民地周边海域,如红海与地中海南岸,以及日后的北美属地和太平洋东岸同样需要部署巡逻力量,这类舰艇的总需求量极有可能突破千艘大关。

此刻,在1102号巡逻舰上,汉军士兵正按惯例执行着每日的巡航任务。

由于汉军对脚盆近海的封锁已持续一年多,周边的脚盆百姓早已清楚这一禁令,因此都安分守己,不敢贸然驶出安全水域。

毕竟此前已有不少胆大妄为者试图冲撞汉军巡逻舰艇,结果无一例外,全部葬身海底。

那些人惨死之后,余下的民众纷纷收敛了心思。

即便有人偷偷出海,也绝不敢在汉军舰艇面前露头,唯恐招来杀身之祸。

因此这段时间的巡逻任务总体平稳,未发生重大意外。

但尽管如此,1102号巡逻舰上的官兵仍保持高度警觉,丝毫没有松懈。

因为他们的晋升与日常执勤表现息息相关。

如今天朝海军正迅猛发展,随着帝国各大造船厂相继投产,一艘艘万吨级战列舰和战巡接连下水,陆续服役。

而这些新锐巨舰要真正形成战斗力,离不开大量训练有素的海军人员。

可短时间内培养出足够数量的专业兵员,并非易事。

为此,汉军提前征召了大批水兵与军官,安排他们登上各型巡逻舰,在执行勤务的同时积累实战经验。

待他们从初出茅庐的新手成长为身经百战的老兵,再调往主力舰队,便可迅速融入作战体系,极大缩短整合作战的时间,确保主力舰能随时投入战场!

然而目前主力舰的数量尚有限,而渴望登舰的官兵却数以千计,想要进入主力部队,必须通过内部竞争,接受海军部门的严格考评。

考评的核心依据,便是他们在日常任务中的实际表现——表现优异者优先提拔,成绩不佳者则被淘汰出局,只能等待下次机会。

正因如此,哪怕是在执行最普通的巡逻任务,1102号舰上的每一名士兵和军官也都全力以赴,把每一次出航当作实战来对待。

“周边海域一切正常!”

当1102号舰驶过伊藤薄文等人计划出海的区域时,并未察觉任何异常。

但由于该片海域渔船频繁,为防疏漏,舰上人员特意降低了航速,在附近多盘旋了一阵才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