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盆本土资源匮乏,国土狭小,人口稠密,倘若无法另辟蹊径、走出国门,仅凭这一方孤岛,终究难有出路。
而依附天朝,随其步伐走向海外,掠取外部财富乃至土地,对脚盆来说,正是未来最现实的希望所在!
因此,选择归附天朝,显然是利远大于弊的明智之举。
既然各方已达成共识,伊藤博文自然不会逆势而行。
此时若他胆敢站队西乡隆盛一方,恐怕性命都难以保全。
权衡利害之后,他果断选择了加入主流阵营。
见到伊藤博文明确表态,大久保利通等人终于放下心头重石。
尽管伊藤并非倒幕派的核心元老,地位也无法与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桂小五郎等人相提并论,但作为新生代中的杰出代表,他在组织内部仍具有相当分量。
大久保利通一向器重此人,早已存有托付后事之心,打算日后退隐时,由这位年轻干才接替自己的位置。
更何况,伊藤学识广博,通晓多国语言,曾在江户潜伏期间频繁接触各国使节,正是眼下倒幕军最为紧缺的外交人才。
经历了一年多的战事,大久保利通逐渐明白,真正主宰脚盆命运的,并非他们这些举旗起事之人,也非东边的幕府残余,而是那些虽未直接参战,却在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列强势力。
过去,对脚盆影响最深的是日不落帝国;然而随着天朝强势崛起,日不落的势力被逐出远东,如今左右局势的关键,已然变为西邻的天朝。
况且,天朝并未完全置身于脚盆内乱之外。
此前,他们曾以武力逼迫幕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并以此为由出兵登陆,先后占领了关西的石见银山以及北方的北海道地区。
其中,汉军夺取石见银山一事,对倒幕军打击尤为沉重。
原本,这座银山是倒幕军财政命脉之所系——他们计划开采白银,换取军需物资与武器弹药,借此击败幕府、夺取政权。
可汉军的介入彻底粉碎了这一构想,使其筹款渠道瞬间断绝。
可以说,失去石见银山这一重要财源,让倒幕军陷入极大的被动。
正因如此,军中许多将领对天朝的做法心怀愤懑,尤以主战派军人最为不满。
但大久保利通心里清楚,无论倒幕军自身,还是整个脚盆国力,想要正面抗衡西边那个庞大国度,无异于以卵击石。
因而,绝不能与天朝正面冲突;相反,不仅不能对抗,还应主动靠拢,寻求其庇护与支持。
唯有如此,才有可能赢得天朝青睐,借其之势铲除关东幕府,最终实现全国统一。
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或许能在谈判桌上获得。
此事听来荒诞,细思却自有其深意。
正因如此,大久保利通亟需一位精通外交、擅长周旋于外邦之间的专业人才,代表自己与天朝交涉。
但由于他本人位高权重,不便轻易离营。
一旦他离开前线,西乡隆盛等强硬派极可能趁机发难,将温和派势力连根拔起。
即便将来设法清除西乡一党,他也必须坐镇国内,稳控大局,不容丝毫松懈。
想到此处,大久保利通望着伊藤博文,满意地点了点头,缓缓开口道:
“不错,识时务者为俊杰,伊藤君,你作为倒幕军中年轻一代的佼佼者,能有这般见识,实在令人欣慰!”
伊藤薄文微微低头,神色谦恭,仿佛受之有愧:“大保久利通先生太过抬爱,在下实难当此赞誉。”
“不必过谦,你的才干众人皆知,无需自轻自贬。”
大保久利通轻轻摆手,打断了对方的客套话。
随即语气一转,目光沉稳地问道:“眼下倒幕军处境艰难,不知伊藤君可有何良策?”
他望着伊藤,神情诚恳,仿佛真在期待一个扭转局势的答案。
伊藤心中冷笑,暗道:你们这些人绞尽脑汁都无计可施,我又岂能凭空变出办法?
可转念一想,大保久利通一派早已心向天朝,与其对抗不如顺势而为,顺着他的心思走,或许反倒能得其所好。
他略一沉吟,抚着下巴缓缓开口:“依在下之见,如今我军内乱未平,外患不断,但根结不在内部,而在外部——确切地说,是天朝的态度决定一切。”
“因此,若想破局,唯有将重心放在天朝身上,方有一线转机。”
这话一出,大保久利通脸上顿时浮现笑意,连连点头:“好!难得伊藤君看得如此透彻,既然你已有这般认识,那此事交由你去办,我也就放心了。”
“我打算任命你为倒幕军特使,亲自前往天朝一行,与他们接洽。”
听到这个委任,伊藤内心猛然一震。
他早料到大保久利通不会无缘无故拉拢自己,必有所图。
毕竟若非有事相求,又何必费尽心思设局引他入伙?
原本西乡隆盛与大保久利通之间的权力之争,他是打定主意不站边的。
在他看来,这两人各有所长,胜负难料。
西乡手握重兵,掌控军权,在乱世之中,枪杆子就是最大的底气。
单论实力,他显然占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