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立刻调整战略,把原定用于西线的军队与物资,源源不断地调往其他区域,准备趁机瓜分日不落的海外领地。
以日不落如今的虚弱状态,根本无力阻止这场掠夺。
那些散布在大洋上的殖民地,几乎成了无人看守的肥肉,任由板鸭人肆意吞并。
当板鸭成功夺取亚速尔群岛,并未遭到日不落强力反击后,更加坚定了他们的判断,胆子也越来越大,陆续增派更多部队深入扩张。
国内甚至开始流传私下与同盟国议和的声音,既然如此,谁还愿意继续往西线这个无底洞里填兵呢?
因此,面对高卢提出的支援请求,板鸭人根本提不起半点兴趣!
这一冷淡回应令高卢颇为震惊,一时之间竟不知所措。
可眼下德军步步紧逼,若得不到板鸭的帮助,就只能寄希望于其他盟友了。
剩下两个盟国中,意大利实力有限,自然首选仍是日不落。
尽管两国曾世代为敌,战火连绵数百年,积怨极深,但正因长期对抗,高卢深知对方底蕴。
虽然如今日不落的海军几近覆灭,海外属地摇摇欲坠,但他们本土仍拥有一百多万陆军,这支力量绝非摆设。
只要它存在一天,日不落便依然稳居欧洲三大强国之列。
更何况,历史上他们的海军曾多次被打垮,又屡次重建。
凭其雄厚的工业基础,只要战争结束,裁减陆军规模,重新聚焦海上力量,海军很快就能再度崛起。
届时,今日趁其衰弱而落井下石的国家,恐怕都难逃报复。
想到此处,高卢立即向日不落发出求援,期盼英军出手相助。
“这群没用的高卢佬,居然又跑来哭爹喊娘!”
在雾都,收到高卢发来的紧急求援电文后,日不落高层怒不可遏。
自己都自身难保了,这个一贯拖后腿的盟友竟然还来添乱,实在令人愤慨。
他们不禁后悔:倘若当初没有跟着高卢卷入这场大战,何至于落到今天这般境地?
若高卢在关键战役中稍微争气一点,不临阵掉链子,战局早该结束了!
毕竟,英军一度攻占第二帝国西北大片领土,离柏霖仅一步之遥。
越想越窝火。
如今自身风雨飘摇,连防御都捉襟见肘,哪还有余力在西线继续苦撑?
高卢未曾料到,此刻的日不落内心早已萌生退意,且决心日益坚定。
他们终于想通:身为岛国,陆军再庞大也不如一支精锐强大的海军来得重要。
与其维持百万陆军耗费国力,不如打造一支规模较小却震慑四方的海上力量。
回想当年日不落称霸全球之时,陆军从不曾超过五十万,最低时甚至不足十万。
可凭借举世无双的舰队,任何国家都不敢轻举妄动。
而现在呢?
天竺海战让日不落的海上力量彻底覆灭,尽管他们仍拥有百万规模的陆军,但欧洲列强已不再将其视为不可撼动的存在。
就连曾经被他们轻视的板鸭国,如今也敢公然出兵,觊觎他们的海外属地。
更令人愤懑的是,那些昔日俯首听命的殖民地,竟纷纷揭竿而起,意图脱离日不落的掌控,谋求自立。
这让日不落上下痛彻心扉地意识到: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帝国的荣光终将如沙塔般崩塌。
眼下帝国四分五裂,内乱频发,外患不断,朝野上下终于达成一致——必须尽快终结这场无谓的消耗战。
第二帝国若想称雄,便由它去吧。
当务之急是收缩战线,精简陆军,把省下的财力物力全部倾注于重建皇家海军。
只要舰队再度驰骋大洋,震慑欧陆便不在话下,失去的土地也有望一一收回!
然而,如何体面收场,成了横亘在日不落面前的一道难题。
时至今日,胜利早已遥不可及,继续鏖战只会徒增伤亡与损耗,毫无意义可言。
结束战争,已成为全国上下的共同意愿。
可在无法取胜的前提下,停战无非两条路:一是认输投降,二是谈判议和,以部分利益换取和平。
前者绝无可能。
如今国内民怨沸腾,局势动荡,若再向汉斯人低头求和,恐怕朝堂未倒,百姓的怒火便已将其焚尽。
唯有议和一条路可走。
但议和不是空口许诺,得有筹码。
要想减少损失,就必须在战场上展现出不容小觑的实力,让德军明白:继续打下去对谁都没好处,和谈才是双赢之选。
因此,当高卢人发出求援信号时,即便日不落内心极不情愿,也必须出兵。
一旦高卢沦陷,日不落在谈判桌上将再无发言权,只能跪地乞降。
于是,纵然心中万般不愿,他们还是抽调了十万精锐奔赴高卢前线支援。
这一大规模调动,自然没能逃过德军的耳目。
“时机到了,行动开始。”
德军出手的时机拿捏得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