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日不落本就萌生退意,又因驰援高卢而兵力分散,防线愈发薄弱。
攻势一开,英军顿时难以招架,正面阵地迅速被撕开缺口。
这是英军首次直面德军的渗透战术。
虽早有耳闻,但由于国内事务缠身,加之对高卢战场的轻视,始终未予重视。
在他们看来,所谓渗透不过是以小股部队潜入穿插,应对起来并不复杂——只需多留预备队,待敌突进时及时反扑即可化解。
想法如此,部署亦然。
结果实战中却完全失灵。
当德军借助渗透战术悄然逼近阵地时,英军援兵尚在交通壕中行进,便被提前埋伏的德军死死卡住,动弹不得。
这一次,德军还带来了从天朝引进的新式武器——冲锋枪。
此物堪称近战杀器,火力凶猛、身形灵便,极为适合突击队员携带使用。
虽然因其枪管较短,有效射程仅约两百米,但在堑壕这种狭窄区域作战时,交火距离往往不足五十米,正是冲锋枪大显身手的绝佳范围。
相比起手动装填的步枪,冲锋枪的射速明显快得多,每分钟能打出四百发子弹,速度是对手的几十倍。
一旦交火,手持冲锋枪的一方能在火力上完全压倒对方。
因此战场上常出现这样的局面:一名德军士兵冲上前线,凭借密集的扫射就压制住英军一个班甚至整排兵力。
在对射中,射速占优的德军占据绝对主动,打得英军节节败退、溃不成军。
由于战壕通道狭窄,英军后续部队在德军猛烈火力封锁下根本无法增援。
而任何试图离开掩体、从地面推进的队伍,又立刻遭到德军炮火的重点覆盖,伤亡极为严重。
结果,英军原本制定的作战计划彻底失效。
尽管后方集结了大批预备队,却始终无法投入战场,只能眼睁睁看着德军逐步渗透防线,逐个夺取阵地。
经过一整天激战,英军第一道防线几乎全部失守。
战斗带来的损失极其惨重,当场阵亡人数超过一万,伤者数以千计。
还有不少士兵来不及撤离,被迫丢下武器向德军投降。
这场西线的大溃败震动了整个协约国阵营。
消息传到雾都时,举国震惊。
“不是说德军主力正在猛攻高卢吗?怎么还能在西北方向发动如此大规模的攻势?”
“莫非高卢提供的情报出了差错?”
“还是说,德意志人故意制造进攻高卢的假象,其实真正的目标从头到尾都是我们?”
前线突然遇袭的消息让日不落上下措手不及,一时之间难以判断局势。
德军为何要打他们?
这是最令日不落高层困惑的问题。
他们原本是依据高卢传来的情报,认定德军主力深陷于高卢战场,这才放心派遣部队增援前线。
可谁能想到,德军真正瞄准的竟是自己?
这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按常理来说,面对强弱分明的两个对手,理应优先打击较弱一方才对。
比起素来擅长撤退、战斗力堪忧的高卢军队,英军无论装备还是纪律都远胜一筹。
在这种情况下,德军不趁机打击高卢,反而调头来啃这块硬骨头,岂不是不合常理?
打赢又能得到什么好处?
日不落本土并不在欧洲大陆,即便击溃英军,也不过是逼其后撤几步罢了。
被占领的是风车国和比利师的土地,并非他们的领土。
除了军事上的损失外,英军并未承受其他实质性打击。
相较之下,转而进功法军显然更为划算。
“反常之事必有缘由。
德国人不傻,他们这么做一定有所图谋。”
首相亨利越想越觉得事态诡异。
他不相信德军会无端发起一场代价高昂却收益有限的进攻。
对方必定另有所图,只是目前尚未摸清其真实目的。
“会不会是他们觉得我们内外交困,便认定我们好欺负,所以挑我们下手?”
“好欺负?我们的陆军即使放在全欧范围也是顶尖水准。
德国人以前跟我们打过仗,难道不清楚我们的实力?”
过去几年里,英德两军多次交锋,彼此早已了解对方的战斗力。
正因如此,双方近年来都刻意避免大规模决战,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默契。
眼下虽然日不落国内确有些动荡,但如果德国人以为这些内部问题足以削弱前线战力,那也未免太过轻率。
“那么问题来了,德国人真正的意图到底是什么?”
“与其在这里空想猜测,不如派人去查个清楚,弄明白他们的真正动向。”
亨利最终下定决心,命令由日不落皇家情报局——也就是后来军情六处的前身——秘密潜入第二帝国搜集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