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 > 第335章 汉军严密封锁,寸步难行!

第335章 汉军严密封锁,寸步难行!(1 / 2)

只要日不落的钱袋不断,他们就能持续搅动风云,用最小的代价拖垮对手。

曾经吃过这亏的国家不少,也都渐渐明白了其中门道。

吸取了过去的教训后,一些国家开始琢磨:能不能反过来,把这套分化瓦解、背后捅刀的招数,原封不动地用在日不落自己身上?

眼下日不落内部叛乱四起,局势动荡,正是下手的好时机。

只需略加资助,便可让他们全国陷入动荡,损失惨重!

这般有利之事,谁会拒绝?

如今日不落帝国全面衰弱,深陷内忧之中,这对天朝而言无疑是天赐良机。

没了后顾之忧,汉军随即在天竺南部登陆。

当地驻守的英军曾试图阻击,却被汉军轻易击溃。

吃了败仗后,英军迅速后撤,并开始大规模招募本地天竺人充作辅助部队。

显然,在意识到本土再无援军可派之后,他们只能寄希望于依靠当地人维持统治。

虽然天竺士兵战斗力平平,但他们有一个无法忽视的优势——人数实在太多。

当时天竺人口已逾一亿,逼近一点五亿。

如此庞大的基数,只要有足够的粮饷和装备,拉出几百万乃至上千万的兵力并非不可能。

更重要的是,天竺人极能忍受苦难。

由于种姓制度根深蒂固,他们对压迫早已习以为常,逆来顺受成了常态。

按照他们的信仰,今生受苦越多,来世就越有可能投胎为高等种姓,甚至成为贵族。

因此,若非被逼到绝境,极少有人敢于反抗。

正因如此,日不落人得以低成本统治这片土地,最大限度地榨取资源。

每年产出的粮食,只留下极小部分供本地人糊口,其余尽数运回本土。

即便国内用不完,也宁愿出售或酿酒,绝不留给天竺人吃饱。

自日不落掌控天竺以来,此地多次爆发大规模饥荒。

人口众多却缺粮严重,每次灾荒都导致成千上万人活活饿死。

长期的饥饿让天竺人练就了惊人的忍耐力,常年处于半饥半饱之间,既不会立刻饿毙,也无法有力反抗。

在这种背景下,日不落人几乎无需支付高昂军费,也不必给予优厚待遇,便能驱使大量天竺人为其作战。

只需拿出一批霉变的口粮,日不落人便能轻易拉起一支庞大的仆从军队。

天竺坐拥恒河平原这一丰饶粮仓,加之今年所产粮食无需运回本土,殖民总督手中积攒了大量存粮。

在少壮派军官的操办下,靠着这些粮食作诱饵,短短时日里竟如吹气般拼凑出一支逾百万之众的印度军伍。

这支大军装备极为落后,多数士兵仅配发老旧的滑膛枪与火绳枪,火炮数量也寥寥无几。

这些武器原是当年为征服此地所备,年代久远,早已落后于当世主流兵器两代以上。

更因长期闲置、疏于保养,许多器械已无法正常使用。

发到士兵手中后,屡屡出现哑火、炸膛等事故,令当地兵士对其毫无信心——握在手里,不过是一根烧火棍罢了。

日不落人在当地并无多少工坊,军械制造更是无从谈起。

即便明知这批武装不堪大用,他们仍执意将这支队伍推上前线,驱使他们与汉军厮杀。

在他们看来,哪怕印军无力取胜,只要能迟滞敌军锋芒,耗去对方弹药补给,稍稍拖慢推进节奏,便已达成了战略目的!

这一图谋很快被汉军将领识破:

“雨季将至,此时行军本就艰难,一旦降雨,道路泥泞不堪,辎重车辆寸步难行。

况且南境多高原山地,本就难以快速穿行。

日不落人显然是想借这些人海填堵我们前进之路,等到暴雨连绵之时,再寻机反扑。”

李秀成久经沙场,对敌人心思洞若观火。

“距离雨季开启不足一个半月,将军,我们能在这么短时间内穿越德干高原吗?”

天竺南部高原广袤连绵,汉军自锡兰北岸登陆,地处半岛最南端。

由南向北一路推进,虽可直捣黄龙,彻底清除日不落在印势力,但代价亦显而易见——若走陆路,抵达德里所需时日太长。

而眼下,天时紧迫,不容拖延!

“若单靠陆路进军,恐怕真要被困于此。

但我们还有一条路可走!”

李秀成凝视地图,手中指挥杖猛然指向东方——那正是恒河汇入孟加拉湾的出海口。

“我们溯流而上,直插其心脏地带,打他个措手不及!”

恒河乃天竺命脉,被当地人奉为圣河。

然而在外界眼中,这条河却以污浊着称。

不过十九世纪之际,其污染程度尚不及后世那般骇人。

尽管水面时常漂浮着浮尸,但工业废料与化学毒水尚未肆虐其间。

即便如此,天朝舰队驶入河道后,依旧不敢取河水饮用。

“这些该死的天竺人,为何非要把尸体抛入河中?”

沿途航行,常可见肿胀发白的尸身随波起伏,严重污染水源。

以现有净化手段,若无法彻底杀灭水中病菌,贸然取水饮用,极可能引发全军疫病,丧失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