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争夺天下霸权!(2 / 2)

若将来各省市皆能达到粤省今日的发展水平,则天朝年财政收入有望突破三十亿两白银,折合英镑不下七亿之巨,这一数字将直接超越日不落帝国!

相比对方历经百年积淀而成的工业体系,天朝的工业化起步不过刚刚数载。

然则我朝人口众多,疆域辽阔,即便目前单位效率尚不及对手,却可凭体量优势轻松在总体财力与国力上实现反超。

更何况随着工业化不断深入,这种差距只会愈加扩大。

眼下,除粤省之外,素有“天下粮仓”之称的江浙地区,也在朝廷政策扶持与规划引导之下迈入高速工业化轨道。

松江经济开发区现已入驻企业逾千家,其中多数为大型工厂,平均每厂雇佣工人二百名以上。

依托本地富商雄厚资本支持,松江工业发展势头迅猛,速度甚至略胜粤省一筹。

一旦松江崛起,整条长江流域经济随之被全面激活,形成联动效应,带动中下游城市群协同发展。

天京城、江城、双庆城与锦官城这些人口稠密、历史积淀深厚的城市,在工业化浪潮席卷而来之际,纷纷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和国家政策扶持,迅速迈入发展的快车道,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态势。

前朝旧都——京城,作为北方重要的经济与军事中心,自然也获得了天朝朝廷的重点投入。

随着京汉铁路北段的建成通车,华北地区的交通命脉被彻底打通,人流、物流与财富随之大规模流动与重新布局,这座古老都城也因此重焕生机。

而天朝的新都长安,皇帝却并未在此大举兴办工坊。

原因在于关中地区地势封闭,四面环山,形如盆地,若广设工厂,排放的烟尘难以散逸,极易造成空气积滞、环境恶化。

更何况,长安上方即是黄土高原,每年漠北风沙肆虐,加上高原水土易流失,泥流频发,本就脆弱的生态经不起进一步破坏。

因此,朝廷对关中的开发极为审慎,不敢轻易引入重工业,以免重蹈历史覆辙。

千年前的大唐盛世,便因关中人口过度膨胀,远超土地承载极限,导致森林砍伐严重、植被退化,水土大量流失,原本清澈的黄河逐渐变为泥沙滚滚的“黄河”,曾经绿意盎然的黄土高原也日渐荒芜,沟壑纵横。

自那以后,关中由富庶之地沦为战乱频仍之所,再无王朝定都于此。

大汉与大唐时期西京长安的辉煌,就此湮没于历史尘烟之中。

天朝虽再度建都于此,但深知过往教训,故而在建设上格外克制。

不过,对于关东广大区域的工业推进,皇帝则未加任何束缚。

经过数年持续不断的建设与积累,国库日益充盈,军力稳步提升,已然具备对外用兵的实力。

下一步,便是挥师出征,争夺天下霸权!

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天竺,顺理成章地成为首个目标。

由于汉军待遇优厚,一旦征兵令下达,响应者络绎不绝。

各地招兵点无需动员,便有大批热血青年主动报名参军。

军中薪俸丰厚,福利健全,社会地位尊崇,退役后正府还负责安置就业,表现优异者更有机会进入官府任职,成为体制内的一员。

这对渴望改变命运、实现抱负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极具吸引力。

短短七日之内,扩军所需兵员便已全部到位。

这批新兵随即进入集训营,接受为期三个月的严格训练。

待训练完成,他们将奔赴南亚战场,参与对天竺的军事行动。

而在他们训练的同时,从帝国东部调集的先遣部队早已搭乘海军运输舰,在舰队护航下启程南下。

得益于此前攻占新加坡与掌控马六甲海峡,汉军航线畅通无阻,顺利抵达南亚次大陆南端的锡兰岛。

锡兰岛是欧洲列强进入南亚的第一块战略要地。

十七世纪初由葡人率先占据,后被荷人驱逐并接管;至十八世纪末,英人击败荷军,将其纳入殖民版图,并将岛上港口设为远东舰队的重要基地,长期驻扎强大海军力量。

由于殖民时期开发较深,岛上不仅拥有完善的码头设施,各类基础设施也较为齐备,正适合作为远征军的中转枢纽。

因此,首批抵达的汉军部队被安置在锡兰岛,计划在此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适应性训练,以克服热带湿热气候带来的不适,为后续进攻天竺做好充分准备。

毕竟南亚地处赤道附近,炎热潮闷,若未经调整即投入作战,士兵极易出现水土不服、疾病频发等问题。

水土不服对军队而言是极大的隐患,往往会导致大量非战斗性减员。

当年日不落帝国出兵征服天竺时,就因严重水土不服,部队刚登陆尚未接敌,便折损过半,可谓代价惨重。

提前让士兵适应当地环境,熟悉气候条件,即便出现身体不适,也能及时医治,避免酿成重大伤亡。

若不事先适应,一旦上阵后突发病症,很可能直接危及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