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严重削弱战斗力!(1 / 2)

此外,汉军在此驻扎还有另一层考量——等待日不落从本土派来的援军动向。

天竺不会凭空消失,进攻时机可以掌控,真正令人担忧的是那支来自欧洲的增援部队。

天竺海辽阔无边,沿岸线绵延万里,日不落在此经营百年,对地形远比汉军熟悉。

倘若未能在海上将其拦截,对方极有可能借地利悄然登陆,神不知鬼不觉地踏上陆地。

一旦让他们成功靠岸,再想围剿便会困难重重。

因此,现阶段汉军的核心任务,便是阻截这支自欧洲远道而来的英军援兵!

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海军力量。

由天朝本土驶来的舰队,与从北非殖民地回防的船队会合后,在浩瀚的天竺洋面上展开布防。

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天竺西海岸,横跨数千里的海域中,汉军舰只织成一张严密的大网,静候敌人踏入陷阱。

而在欧洲,日不落议会经过多次激烈争执,终于拍板决定向南亚派遣援军。

促使他们下定决心的关键,正是天朝军队进入锡兰的消息。

这一刻,日不落才真正意识到汉军逼近的威胁。

与此同时,他们在天竺的殖民地总督连日电报求援,语气急迫。

倘若本土再无回应,恐将寒了前线将士之心——那些驻守的官兵可能认为母国弃之不顾,面对来势汹汹的汉军,未必愿意死战到底,甚至可能主动投降。

真到了那一步,哪怕援军最终抵达,也已无力回天。

所以,他们必须有所表示,哪怕只是象征性的支援也好……

现任天竺总督约翰·劳伦斯爵士,并非军人出身,而是贵族世家子弟。

家族费尽心机将他安插至此,本意是让他在这富庶之地捞取利益,积累财富与政治资本,以便日后返回本土谋求高位。

可如今,这个原本人人觊觎的肥差,却成了谁碰谁烫手的烂摊子。

劳伦斯深知,继续留下不仅捞不到功劳,还可能背负丢失殖民地的罪责。

明明决策失误的是雾都那群政客,到最后却要由他这个地方大员来担责,他岂能甘心?

若不是那些人自作聪明,在与天朝签有条约的情况下仍偷袭其北非属地,激怒强邻,战火怎会烧到自己头上?

他什么都没干,却要替别人承担后果,难道只因地处前线,就得认命不成?

他绝不愿替人收拾残局,更不想成为替罪羊。

早前他就盘算着脱身之策,只差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而眼下,本土迟迟按兵不动、拒不派援,正好成了他最合适的借口。

将来就算天竺失守,他也可以说:是母国见死不救,致使孤军奋战、终告沦陷;若当初及时增援,结局未必如此。

反正本土确实未发一兵一卒,后续局势如何无人能证,他自然可以推得一干二净。

劳伦斯总督心里那点盘算,在雾都这些老练政客眼中可谓昭然若揭。

他们自然不愿为此担责,尤其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天竺早已守不住了!

哪怕日不落倾尽全国之力,调遣数十万乃至百万大军奔赴天竺与天朝交战,也难以在对方家门口打赢这场仗。

这场战争从一开始便注定失败,既然结局已定,那不如早早脱身,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让别人替自己背锅才是上策。

日不落正府高层个个打着推诿的算盘,足见他们对这场战事已彻底丧失信心。

然而,与文官集团的悲观情绪不同,军方的态度却截然相反,并未陷入绝望。

当听说天朝舰队驻扎锡兰的消息后,军方反而精神大振,士气陡然高涨。

“锡兰地理位置确实便利,东西海岸皆可兼顾,看似是理想的部署点。”

“可贪图全面掌控,往往导致处处失守。

天朝人以为凭几艘战舰就能封锁整个天竺海域,未免太过天真!”

皇家海军称雄海上数百年,对世界各大洋的水文气候了如指掌。

而天朝虽近年崛起为海上强国,但历史积淀终究无法与之相比。

尽管海军高层也承认,在正面交锋中,天朝凭借装备优势可能压制己方,英军未必能胜过汉军。

但他们坚信,只要善用自身长处——丰富的远洋经验与对复杂海况的熟悉程度,便可悄然避开敌方耳目,寻机在天竺沿岸登陆,将援军顺利送上陆地,这并非难事。

更进一步,一旦调动起天朝海军主力,使其兵力分散、阵型松动,便可伺机捕捉其破绽。

届时集中精锐力量突袭薄弱环节,极有可能一击逆转,洗刷地中海战与虎门惨败的耻辱!

最终,日不落海军护送约十一万陆军,自本土启航,沿非洲西岸南下,抵达南非补给后绕过好望角,驶入天竺洋,准备在天竺本土实施登陆。

这支远征舰队刚离开欧洲时,便已被潜伏当地的天朝情报人员盯上。

所有动向都被迅速译成电码,及时传回国内,使天朝海军始终掌握其大致方位与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