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亲王听罢点头称是,认为此策稳妥而有效。
随即下令:第二批突击队进入待命状态,炮兵部队准备实施第二轮火力覆盖!
有了首波作战的成功经验,德军此时信心十足,炮兵的射击精度与协同效率也比先前提升了许多。
正忙着围剿深入阵地之敌的法军,突然遭遇新一轮炮火洗地,毫无防备之下死伤累累。
原本就有些失控的局面,此刻更是雪上加霜,陷入更大的混乱之中。
法军阵型已开始动摇,但他们并未从最初的失利中汲取任何教训。
这也不能全怪前线官兵——除非是百年难遇的杰出统帅,否则谁能在敌人第一次进攻后就迅速识破其战术核心,并立刻拿出应对之策?
若是法军将领真有这般本事,又怎会被派到这种边陲战线来固守待命?
因此,面对德军接二连三的打击,他们几乎束手无策,甚至连第二波攻势展开后,仍未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德军的渗透行动始终与炮火紧密配合:先以猛烈炮击压制敌方地面火力,随后将精锐小队化整为零,悄然向前穿插推进,在敌阵中制造混乱,撕开口子。
在这种局势下,即便法军察觉到敌方的企图,也难以组织起有效的反制行动。
除非他们不惜代价,在敌军猛烈炮火覆盖之下强行发起反击,但这样一来,德军完全可以暂停攻势,转而依靠炮兵火力大量杀伤暴露在开阔地的法军有生力量。
由于德军掌握着进攻节奏,战场主动权始终牢牢掌控在他们手中。
若无法军找准对方战术上的薄弱环节,就只能被动应对,处处受制于人。
而渗透战术的关键正在于“渗透”二字——当德军炮击结束时,突击部队早已悄然潜入法军防线内部,与守军犬牙交错,混杂在一起。
此时法军纵然想反击,也无法分辨敌我位置,兵力再多也施展不开,仿佛挥拳打空,满腔力量无处释放,徒留压抑与无力。
因此,德军第二波进攻再度得手,不仅将后续梯队成功送入敌阵,还为先头部队输送了充足的武器弹药、口粮和饮水等补给物资。
有了这些支撑,德军便能在敌人阵地深处稳住脚跟,如同一根铁钉深深嵌入,切断法军各部之间的联络,瓦解防御体系的完整性,逐步瘫痪整条战线。
此刻,法军指挥官终于意识到局势危急。
随着第二批德军投入战斗,敌方兵力显着增强,不仅巩固了已占区域,更开始主动出击,逐一攻击法军的交通壕、机枪工事以及炮兵观察点等要害部位。
这使得法军压力倍增,却一时找不到有效对策予以清除。
此前曾尝试脱离战壕、从外侧包抄围剿的方式,结果遭遇惨败,伤亡巨大,致使他们再也不敢轻易采用此类战术。
如今只能通过战壕逐步增派兵力,以“添油”方式与敌缠斗。
然而,正是在这种局部交锋中,双方士兵战斗力与军事素养的差距开始显现。
德军源自普鲁士传统,训练严苛,实战经验丰富;而法军则是普法战争后重建的新式军队,虽曾得日不落国指导协助,建军时间毕竟尚短。
无论单兵素质还是整体作战能力,皆逊色于对手。
于是,在这种近距离、小规模的阵地争夺中,德军凭借更高的战术执行力和更强的个体战力逐渐占据上风。
在堑壕内的反复拉锯中,德军伤亡远低于法军。
尽管法军兵力占优,却节节溃退,眼睁睁看着一个个关键据点被逐一夺取。
“时机成熟了,殿下,请下令全面进攻!”
远处德军阵地上,汉军派出的军事顾问团目睹前线战况后果断判断:总攻的最佳窗口已经到来。
此时法军前沿阵地已被彻底打乱,而其指挥部尚未及时从前线后方调动预备队增援,这意味着德军发动总攻时只需面对已被撕裂的前线之敌。
只要击溃这支混乱中的守军,便可一举夺下整个阵地。
此时出击,既能最大限度减少己方伤亡,又能极大提升胜算。
一旦延误片刻,待法军将领醒悟过来,调兵支援前线,则敌方实力将迅速恢复,届时德军若再强攻,必将付出数倍代价!
“好,我即刻下令!”
卡尔亲王同样看清了这一战机,他对孙德胜等天朝军事顾问的能力极为信服,对其判断毫无怀疑。
在采纳了天朝顾问团的意见后,他立即下达了全线总攻的命令。
轰!轰!轰!
上千门火炮同时咆哮,震天动地,炮弹如暴雨般倾泻向法军阵地。
数万德军士兵跃出战壕,向着敌方防线发起冲锋。
对岸的法军指挥官听到这铺天盖地的炮响,脸色瞬间煞白。
他猛然惊觉——自己中计了。
德军早已在此集结重兵,蓄势待发,而他竟毫无察觉!
萨尔布吕肯一役以德军的全面胜利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