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交战双方而言,谁能控制这片土地,谁就能掌握战略主动,进而威胁敌方核心地带。
正因如此,这里成了眼下两军争夺最为激烈的焦点之一。
德军选择在此地试手,一方面是为了检验新战术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也寄希望于借此打开突破口,为日后全面反击铺平道路。
如同阿尔萨斯和洛林一般,在协约国初期攻势下,萨尔布吕肯也曾迅速易主。
最初驻守此地的是英军与西班亚部队,但近期协约国进行了轮换,如今防务完全由法军接手。
这无疑给了德军一个难得的机会!
法军丝毫未察觉到,自己已悄然成为德军眼中的目标。
毕竟自从上次由卡尔亲王指挥的大规模进攻结束后,边境线上已维持了许久的平静。
尽管阵地上仍不时传来零星枪响与炮声,但双方都无意挑起大战。
毕竟此前任何一方主动出击,几乎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教训深刻。
巨大的伤亡让各级指挥官变得谨慎起来,谁也不敢轻易下令冲锋。
一旦进攻失利、损失过重,恐怕连现有的防线都无法守住。
于是战局陷入僵持。
既然谁都找不到破局之策,那就继续耗着吧。
反正打仗的事轮不到前线士兵做主,头疼的只会是远在后方议会厅和皇宫里的权贵们。
而若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真要重启战火,反倒是这些身处前线的人得开始担忧如何活命了。
毕竟,对面的机枪巢和铁丝网阵可不是摆设。
凡是经历过上一轮强攻的人,脑海中至今仍残留着那血腥一幕——尸横遍野、弹雨如织,令人终生难忘。
若能选择,他们宁愿一辈子再也不踏足敌军的堑壕前沿一步。
不只是普通士兵如此想,后方的法军将领心中也有同样的顾虑。
不过由于职位更高,掌握的情报更为全面,他们得知了一些基层官兵所不了解的情况。
据铁塔城传来的消息显示,德军近期并未向此段前线调动新增兵力,后方运往前线的物资量也保持常态,并无大规模补给调动的迹象。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即便在冷兵器年代,后勤便已至关重要;而如今进入工业时代,补给线的重要性更是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胶着,双方都将国内大量民用工厂转为军工生产,日夜不停地制造武器装备,源源不断地送往前线。
此时此刻,西线战场上集结的兵力与军备数量已达历史之最!
战争初起时,双方火炮数量有限,平均每公里防线仅配置十至十五门,全战线加起来约两千五百至三千五百门左右。
然而时至今日,火炮总数与部署密度均已大幅攀升。
仅协约国一方,在长达六百公里的战线上就已部署超过三千五百门火炮;而德军方面也不遑多让,火炮数量同样突破三千门大关。
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双方炮兵力量翻了一番还不止。
火炮数量激增,随之而来的便是弹药消耗的急剧上升,战争开销也因此水涨船高,沉重压在两国财政之上。
毕竟,那个年代的炮弹可是稀罕物,动辄成百上千发地砸出去,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一笔惊人开销。
一场战役下来,一门炮打出几十甚至上百发并不稀奇。
可要是几千门炮一起这么打,再富裕的国家也扛不住啊!
幸运的是,这场战争爆发在欧洲,而且是经济最发达的西欧地区。
这些国家早早完成了工业变革,制造业底子厚实,武器装备基本都能自给自足,不至于落到打仗全靠进口、打完就束手无策的地步。
德军迟迟没有大规模向前线运送补给和物资,这在法军将领看来,显然是无意发动全面进攻的信号。
既然如此,他们自然可以安心睡大觉了。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为风平浪静的时候,德军的攻势却毫无征兆地打响了。
起初,守在阵地上的法国士兵并没太当回事——敌方出动的人数实在太少,阵型又零散,三五成群地推进,根本不像要发起总攻的样子。
确实,德军投入的兵力不多,且分成了一个个小战斗组,各自为战,不再像过去那样集结大队人马冲锋陷阵。
但当德军后方阵地的大炮齐声轰鸣,数百门火炮同时咆哮时,对面战壕里的高卢人才猛然惊觉: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轰!轰!轰!
炮弹如同暴雨般倾泻而下,在法军阵地上炸起一片片尘土与硝烟。
士兵们被死死压在战壕里,动弹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