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战局陷入僵持!(1 / 2)

战争早已不再只是争夺战场胜利,而是演变为一场耐力的较量——看谁更能熬得住。

历史上的第二帝国撑了四年,最终因国力枯竭而败降。

而如今这个时空的帝国实力更弱,绝无可能坚持那么久。

正因如此,他们才急于发动进攻,试图速战速决,避免被活活拖垮。

“嗯,贵国的情况我们大致明白了。

不过,不知此次计划动用多少兵力?主攻方向定在哪里?又由哪一方主导行动?”

孙德胜本就不愿在柏霖虚度光阴,自然愿意前往前线协助谋划。

但这仗不仅关系到德意芷帝国的存亡,也牵连着汉军的声名,容不得半点轻率。

倘若这批军事顾问无法协助德军赢得这场战役,汉军的声望必将遭受严重打击。

因此,孙德胜态度极为严谨,务求将每一个环节都梳理清楚。

唯有洞悉敌我,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听完德军将领的战情通报后,孙德胜一行才明白,德皇的构想是以卡尔亲王统领的第二军团为核心,在比荷卢方向发起一场大规模攻势。

目标是突破协约国军正面防线,直逼高卢心脏地带——铁塔城,以此施压迫使高卢屈服!

过往的普法之战早已揭示:高卢外表张扬,实则外强中干,远不足以与真正的欧洲强国并列。

更何况其军队多为临时编组,士兵缺乏实战经验,军官指挥能力也参差不齐。

整体来看,这支法军就像一块极易捏碎的软泥,至少比起英军来,显然更容易击溃。

而高卢身为协约阵营两大支柱之一,又地处战略要冲,一旦退出战场,协约国便失去深入进攻第二帝国的重要跳板。

届时,英军只能龟缩于比荷卢这一狭长地带,战线被迫大幅收缩,德军便可集中兵力逐一围歼。

没了高卢这片广阔的腹地支撑,仅靠低地三国的有限空间,英军将陷入绝境。

只要德军在正面打开缺口,极有可能将敌军尽数围困、彻底消灭!

这套战略在后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已被验证成功。

当年古德里安率领装甲部队穿越阿登密林,突然杀出,高卢防线顷刻瓦解,盟军溃不成军,退守至比荷卢交界处,几乎全军覆没。

若非日不落国反应神速,见势不对立即撤退,并倾全国之力调集千百船只接应,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敦刻尔克大撤离,那支四十余万人的远征军恐怕早已沦为俘虏。

如今若能在这一时空复刻当年之势,无异于重演闪电战的经典翻盘!

只不过眼下德军尚无机械化装甲力量,想要实现快速穿插难度极高。

加之堑壕体系已高度成熟,防御力空前强大,此役所面临的挑战,甚至超过历史上德军对阵马奇诺防线之时。

正因如此,当听完整个作战设想后,汉军顾问团也感受到沉重压力。

德军设定的目标未免过于激进,孙德胜与团队反复推演后一致认为,该计划成功的希望十分渺茫。

况且当年普法战争期间,德军正是从阿登一带突入,高卢人对此必有戒备;如今德军却打算自符腾堡山区启程,地形复杂,行进艰难,即便突破边境,距离铁塔城仍遥不可及。

难以迅速兵临城下,自然也无法达成震慑逼降的效果。

退一步讲,哪怕前线得手,最多也只是向前推进数十乃至百余公里,要想拿下高卢中枢,几乎不可能实现。

不过,汉军的任务本就不是替他们制定决胜之策,而是提供应对堑壕僵局的有效手段。

至于德军高层执意推行的战术是否可行,已不在他们的职责范畴之内。

“卡尔亲王,针对当前僵持局面,我们设计了一套新打法,名为‘渗透战术’,不知您是否有兴趣一听?”

卡尔亲王闻言精神一振,看来这位东方来客果然胸有成竹!

“渗透战术?这又是何种战法?”他迫不及待追问。

孙德胜随即简明扼要地讲解了一遍,对方听罢顿时茅塞顿开……

原来破解堑壕困境竟可以如此巧妙?

自己这边总参谋部绞尽脑汁不得其解,怎料在汉军口中,竟如拨云见日般清晰明了。

不愧是源自天朝的军事智慧,不愧是最早将堑壕运用于大规模战争的国度。

此番延请他们前来,实乃明智之举!

卡尔亲王对天朝的向往愈发强烈,他暗自立下心愿:待到战火平息之后,定要亲自前往东方那片古老的土地走一遭,亲眼看看那个国度的模样,亲身体会他们的军队是如何操练与作战的!

德军在从汉军军事顾问团处了解到一种名为“渗透”的新型战术后,立即决定挑选一处协约国防线发动小规模攻击,以验证这一战法的实际效果。

他们选定的目标是位于德法边境的萨尔布吕肯。

此地坐落在孚日山脉以北,背靠德意志第二帝国的莱茵腹地,面朝高卢人的梅斯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