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清穿:最强舰队!老子才是列强 > 第311章 民怨沸腾、社会动荡!

第311章 民怨沸腾、社会动荡!(2 / 2)

“诸位有所不知,天朝虽在北非经营多年,早前驻军数万,但眼下主力尽数投入对毛熊之战,北非防务已然空虚,正是我们出手的最佳时机!”军方胸有成竹地解释道。

显然,这个计划早已在军中酝酿多时,或许连作战方案都已拟定完毕。

只是此前刘永福部两万大军仍驻北非,加之当地征召的三万仆从军协防,令日不落始终不敢轻举妄动。

那三万本地附庸虽战力平平,难比正规汉军,但守城、运粮、修垒之类杂役皆可胜任,客观上大大增强了防御纵深。

因此,若要开战,日不落至少需调动两万以上兵力方可稳操胜券。

然则其本土远在大西洋彼岸,向北非投送两万兵力,调度艰难,补给漫长,故即便早有念头,也只能暂且隐忍。

可如今形势剧变——刘永福所部早已深入毛熊北高加索,距北非数千里之遥,短期内难以回援。

此刻天朝在北非仅余三万仆从军驻守,真正意义上的精锐已荡然无存。

英军对汉军素来忌惮,但对这些地方武装却毫无畏惧。

对他们而言,这已不是冒险,而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仆从军这类角色他们早已司空见惯,那不过是一群只能趁势而起、无法逆境作战的乌合之众,根本担不起独当一面的重任。

只要打一场漂亮的大胜仗,这些人立刻就会四散奔逃,甚至掉转枪口投降过来!

正因如此,军方对这次出兵北非的机会抱有十足把握。

“可这么干,会不会太过冒险?”

一位出身本土的大臣眉头紧锁,语气中满是忧虑,“眼下我们在欧洲战场跟汉斯人僵持不下,处处胶着。

若此时抽身南下进攻北非,势必得调走大批兵力。

这不仅会分散我们的力量,还可能影响西欧战局,让前线出现破绽。”

日不落帝国内部素来存在两股势力:一派是本土派,另一派则是海外派。

本土派更关注帝国在欧洲的利益格局,主张维持大陆上的势力均衡,防止出现某个强国一家独大,威胁到本土安全。

而海外派则看重遍布全球的殖民地,认为唯有依靠这些遥远疆土源源不断地输送财富与资源,才能支撑帝国的强盛,在列强之间始终占据上风。

一个重内守成,一个向外扩张。

尽管日不落号称世界霸主,但本土疆域有限,人口也不算多,整体国力远不能与后世的鹰酱相比。

在这种背景下,既要稳住欧洲局势,又要全力开拓海外,两者难以兼顾。

若将主力投向海外,欧洲那边便压不住高卢、汉斯和毛熊这些虎视眈眈的对手;可若把精力全放在欧洲,殖民地的发展就会停滞,原有的统治也难维系,最终导致财源枯竭,国力衰退,失去压制他国的资本。

历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族独立浪潮席卷全球,日不落的属地纷纷脱离掌控,短短数十年间,这个昔日霸主便一落千丈,沦为二流国家,甚至不得不依附于曾经的殖民地——鹰酱以求自保。

“不必过虑,”有人反驳道,“如今西线已陷入堑壕对峙,双方都攻不破彼此防线,除非付出惨重代价。

我们暂时抽调部分兵力,并不会动摇大局。”

正如历史上所演进的那样,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的战争,随着机枪、铁丝网和深沟高垒的普及,早已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僵持战。

士兵们整日蜷缩在泥泞的战壕里,除了提心吊胆地等待炮火降临,几乎无所作为。

这样的防线,岂是轻易能够突破的?

与此同时,在天朝的北非属地,张之洞心情颇为畅快。

这份喜悦不仅源于苏伊士运河通航后,北非战略地位的显着提升,更来自于这片土地近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年他初来此地时,眼前尽是荒芜沙海,风沙肆虐,寸草不生。

而今,在他的大力经营之下,尼罗河沿岸已是绿意盎然。

广袤的牧场与良田连绵成片,牲畜成群。

早年从风车国和瑞仕引进的奶牛与肉牛,如今已在北非扎根繁衍,总数突破二十万头。

靠着这些畜群,北非每年向欧洲及国内输出价值两千万英镑的乳品与肉类。

随着大战持续,欧洲各地物资日益紧缺,物价节节攀升,北非出产的商品越发抢手,收入也随之猛增。

据他估算,今年出口收益或将突破三千万英镑,折合白银至少一点二亿两。

而这还远未触及这片土地的真正潜力。

目前开发的区域,仅限于尼罗河三角洲及部分沿岸地带。

未来尚有大片沃土待垦,产量还有巨大上升空间。

眼见欧洲战事陷入泥潭,短期内难分胜负,这意味着北非的农产品将持续供不应求。

即便扩大生产,销路也完全不是问题。

粮食,从来都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战略倚仗。

若能借助北非殖民地低廉的粮价冲击欧洲本土自耕农与农场主的生计,迫使他们无利可图、纷纷弃田改行甚至撂荒,那么日后天朝或许便可凭借粮食作为战略筹码,牵制欧洲诸国。

一旦对方有出兵意图,我方只需骤然停止粮食输出,便足以在其国内引发粮荒危机。

饥饿是要夺人性命的,只要百姓吃不上饭,必然激起民怨沸腾、社会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