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新生的帝国拥有无穷潜力,一旦全力运转,足以令整个世界为之震颤。
随着全部资源向西部战场倾斜,协约国一方立刻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迫感。
德军一扫此前被动挨打的局面,由卡尔亲王率领的第二军团率先在莱茵流域发起反攻,目标直指同盟中最薄弱的一环——法军。
法国曾长期称雄欧洲大陆,陆军实力一度傲视群雄。
然而在上次普法之战中损失惨重,大量士兵沦为战俘。
普通士兵被俘尚可补充,但更致命的是,大批中基层军官也被俘虏且迟迟未获释放。
德军刻意扣押这些指挥骨干,导致法军即便征召新兵,也难以组织有效作战——无人带兵,何谈战斗力?
无奈之下,法国只能从头组建军队。
这支新军既无老兵压阵,也缺乏实战经验丰富的指挥官,整体战力可想而知。
此前镇压巴黎公社起义时,这支纪律涣散、战术僵化的部队被起义武装打得节节败退,几乎崩溃。
若非约翰牛实在看不下去,亲自出兵干预,替他们收拾残局,恐怕连首都都守不住。
后来在英军指导下,法国才逐步重建军事体系,勉强恢复秩序。
但军官素质低下、指挥能力不足的问题始终未能根治。
因此,选择法军作为突破口,无疑是最佳策略。
卡尔亲王自普鲁士时期便是德军最锐利的利剑,而对面的法军恰恰是协约防线中最脆弱的一环。
以最强之矛,击最弱之盾,胜负早在开战前便已注定。
当德军突然发动反击时,法军毫无防备,完全没料到对手竟还有余力主动出击。
仓促应战之下,结果不言而喻。
法军防线很快被撕开缺口,全面溃退已成定局。
卡尔亲王突破法军阵地后,立即调转主力向英军侧翼迂回,意图在风车国境内构筑一道严密的包围圈,将整支英军困死于战线中央!
刹那间,战场形势急转直下,协约国陷入空前被动!
法军左翼的崩溃使英军暴露在德军兵锋之下,英军统帅震怒不已,斥责高卢将士无能,称其为败家之举。
高卢人的溃退不仅自毁长城,更把日不落军团拖入险境,同遭其殃。
所幸比利时防线尚存一线生机,英军紧急从当地抽调一旅精锐驰援前线,这才勉强稳住阵脚,避免主力被德军分割围歼。
然而此前数月苦战换来的战略优势,就此化为乌有。
为确保战线连贯,英军不得不放弃汉斯西北一带据点,主动后撤重组防线,以防战线突出、遭敌夹击。
此举虽保全了部队,却让德军趁势夺回大片失地,极大地鼓舞了第二帝国军民的士气。
这场大战已持续半年有余,期间战局几经逆转——最初是协约国全面压上,德军节节抵抗;随后德军发起反攻,协约国转入守势。
眼看胜利在望,却因高卢战线的一次崩盘,前功尽弃。
协约国内部对高卢的信任荡然无存。
谁曾想,六十年前纵横欧陆、令列强胆寒的高卢雄师,如今竟孱弱至此?若是拿破仑地下有知,怕是要怒掀棺盖,痛斥子孙不争!
卡尔亲王亦深感遗憾。
他本欲全歼英军侧翼,毕其功于一役,未曾料到对手反应迅速,成功脱身。
但此战也让他认清一点:当今英军仍具极强战斗力,日不落帝国确非虚名,十九世纪的大英远比二十世纪更为强悍。
此时的约翰牛不仅海军冠绝全球,陆军亦不容小觑。
曾在克里木战场上历练过的部队大多仍在服役,那些在战火中崭露头角、积累丰富实战经验的将领,如今已执掌全军要职。
英军上下,半数以上的中高级指挥官皆出身于那场战争的洗礼。
难怪当年反法同盟以日不落为核心主力,其实力确实名副其实。
面对如此劲敌,妄图一举击溃,实属难上加难!
此次战役震动双方阵营。
协约国开始意识到,高卢已不可倚仗,昔日劲旅如今反倒成了累赘。
若想战胜第二帝国,要么依靠自身力量独立突破,要么设法重振法军战力。
可无论哪条路,都布满荆棘,前路渺茫。
众人渐渐明白,这场战争恐怕将旷日持久。
而在汉斯方面,总结出的经验同样深刻。
尽管法军表现甚至不如普法战争时期,但英军乃至板鸭军队的顽强抵抗,却大大出乎德方预料。
更令人担忧的是,第二帝国西南边境暗流涌动。
在日不落外交攻势下,符腾堡、巴伐利亚等邦国对柏林渐生疑虑,立场动摇。
这些国家历史上便亲近高卢与海岛强国,对普鲁士素有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