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远超外界想象!(1 / 2)

至于西部边境,只要汉斯不动手,他们便已心满意足,在彻底解除东方威胁之前,绝无可能向西用兵。

然而如今迁都之后,形势陡然逆转。

迁至彼得格勒的毛熊政权避开了汉军锋芒,在汉军尚未进一步西进的情况下,短期内所受军事压力大为减轻。

这样一来,他们在东面失去的,极有可能转而试图从西边弥补。

而若要西扩,首要目标便是对准汉斯——夺回波罗的海三国与菠兰故地,势在必行。

“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威廉一世反复核实消息后,眉头紧锁,满脸忧虑。

“长远看确有隐忧,但眼下尚不紧迫。”俾斯麦出言安抚,“毕竟海军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

毛熊目前海上力量薄弱,过去其主力舰队集中于黑海,波罗的海方向本就基础薄弱。”

“换言之,若想重建波罗的海舰队,等于从零起步,难度与我们当初建舰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几句分析下来,德皇稍感宽慰。

当前局势虽存变数,但尚在可控范围之内。

当务之急仍是聚焦西线战事——一旦西线战败,根本无需担忧毛熊是否会崛起,协约诸国便会将其彻底吞噬。

“况且我们还有远东的天朝作为盟友。”威廉眼中重新燃起希望,“军舰可向他们采购,造船设备也能引进,甚至不惜重金聘请工程师前来协助建造舰只。

而毛熊,哪有这样的外援?”

听罢此言,威廉精神一振。

想到背后站着这样一个强大可靠的伙伴,心中底气顿时增添几分。

这是他第一次真切体会到:拥有一个真正能撑腰的盟友,是多么幸运的事。

唯一遗憾的是,天朝地处遥远东方,若其疆土位于欧洲腹地,所能提供的支援必将更加直接有力。

眼下德意志战事胶着,也未必至此般吃力。

虽说奥匈帝国也是同盟一员,但与其相比,实力差距实在悬殊。

奥匈帝国:感情终究是变了味儿?

面对东线新局,威廉与俾斯麦紧急磋商后决定:在国内迅速征召民兵,冠以正规军番号,部署至东部前线,制造兵力雄厚的假象,用以震慑毛熊。

只要能稳住东线局势,撑到西线战事落幕,便可腾出手来处理北方隐患。

在此之前,和平表象必须维持。

命令下达后,汉斯方面动作迅速。

要在普鲁士传统下打造一支精锐野战部队固然不易,但从退伍老兵和乡间农户中抽调人手、组建临时武装,则毫无障碍。

短短七日之内,三支“主力师”已然成军,随即开赴东境。

这些部队打出的旗号皆出自德军序列中赫赫有名的王牌单位——历史悠久、战功彪炳,威名远播。

实际上,这些番号所属的原部队刚从前线轮换休整,早已疲惫不堪,短期内无法再战。

但毛熊对此毫不知情。

他们完全被蒙在鼓里,误以为边界上集结的是德意志最精锐的作战力量,顿时惊惧万分。

当初撤离莫斯科迁都北上,本是为了躲避天朝铁骑;如今天朝兵锋暂退,却又发现德军陈兵边境,那股熟悉的压迫感再度袭来。

眼下俄国根本无力同时应对多方压力——既要防备汉军,又要抵御德军,还得分兵去镇压土耳其、剿灭哥萨克叛乱,以及围剿境内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

细细一算,这早已不是简单的两线作战,而是五面受敌的局面。

因此,当汉斯在边境频频调动部队、制造紧张气氛时,俄国人顿时慌了阵脚。

他们连忙派出特使赶赴汉斯,名义上是交涉,实则是想探探口风,看看对方是否真要撕毁当年签下的和平协定。

而汉斯这边本就只是虚晃一枪,并无开战之意。

可看到俄国人竟被这点动静吓得手忙脚乱,顿时心里有了底。

看来俄国短期内绝无西进图谋,否则怎会因一次寻常军事调动就如临大敌?其国内局势之艰难,恐怕远超外界想象!

倘若俄方在边境多留些兵力,原本很快就能识破德军的诈术。

可惜的是,他们和当年的汉斯一样,在与对方缔结和约后,便迅速将主力尽数调离前线。

“陛下,东线至少未来五年内不会燃起战火!”

打发走俄国使者后,俾斯麦快步赶往城市宫,满脸喜色地向皇帝禀报。

“好!既然东方无虞,那我们就再无后顾之忧。

从今日起,举国之力尽数倾注于西线战事——这一仗,我们必须赢,也只许赢!”

威廉一世眼神坚定,语气不容置疑。

这场战争关乎德意志帝国的存亡兴衰。

若想打破法兰西与不列颠所构筑的世界格局,为民族争得应有的生存空间,此战便不容有失!

为了胜利,他甘愿付出一切代价,哪怕是性命,也在所不惜。

只要能赢得最终的胜利,任何牺牲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