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当两国都将储君送上战场之时,战略基调自然趋于谨慎。
打仗之前先想好如何不败,想要取胜,必须稳住阵脚。
可若两边都选择固守不出、避免冒险,战局便注定陷入僵持,大规模决战也就难以爆发。
威廉一世也正是看透了这一点,在观察到日不落方面的动向后,心中顿时踏实下来。
他毫不犹豫地将西部战区的统帅权交给儿子,自己则马不停蹄赶回柏霖,处理首都事务。
“俾斯麦,东线现在是什么情况?”
他最牵挂的,始终是来自东方毛熊方向的威胁。
当初高卢与日不落联手西线猛攻时,德军承受着巨大压力。
若非威廉一世当机立断,抽空东线全部守军增援西部,恐怕第二帝国早已被协约国撕得支离破碎。
但此举也让帝国东部门户洞开,背后几乎毫无防备,实在令人寝食难安。
一旦毛熊趁虚而入,从背后狠狠插上一刀,那整个国家将面临灭顶之灾!
东线战局依然胶着,汉军已彻底越过乌拉尔山脉,深入毛熊位于欧洲的核心地带。
与此同时,在高加索方向,汉军开辟的另一条战线也大获全胜,数十万俄军被围困于险地,进退维谷。
俾斯麦始终密切关注着东欧局势,毕竟当初正是他亲自出面,促成天朝介入战事。
眼下看来,天朝不仅积极响应,甚至在行动上远超预期,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与战略执行力。
更令人欣慰的是,土鸡军队的加入极大缓解了东线压力。
他们已攻入乌克蓝境内,正直逼其首都基甫。
一旦此城陷落,毛熊自东向西推进的战略通道将被彻底斩断,第二帝国所面临的威胁也将随之锐减。
想到这里,俾斯麦不禁感到庆幸——若非当初果断求助天朝,使其从东部牵制毛熊,局势恐怕不会如此有利。
若无天朝出兵,毛熊也不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南方的土鸡更不敢轻易插手这场乱局。
而土鸡的参战,恰恰为第二帝国构筑了一道天然屏障。
一旦他们占据毛熊在东欧的大片领土,尤其是那些紧邻帝国边界的区域,便无形中成为隔开毛熊与汉斯之间的缓冲地带。
今后,倘若毛熊再想西进,必须先突破土鸡防线。
这无疑为汉斯争取了宝贵的预警时间,足以从容布防,避免重演过去因仓促应战而陷入被动的局面。
至于土鸡是否会借机西扩,觊觎第二帝国疆土,这一点反倒不必过分担忧。
其本土远离此地,战线拉得过长,后勤难以为继,能够挺进至东欧已是极限,再往西推进只会自取其祸。
然而眼下新的变数正在浮现:“据最新情报,毛熊已与天朝展开和谈,东西两线的战火或将很快平息。”
当前形势虽有利,但这份优势建立在天朝持续进攻的前提之上。
一旦其罢兵言和,整个东线平衡恐将迅速瓦解。
单靠土鸡独力抗衡毛熊,显然力有不逮——两国国力悬殊,难以长期对峙。
因此,若天朝退出战争,东线危局势必再度升温。
“我们还获悉,毛熊因战局不利,深感莫思科已不再安全,正着手将中枢迁往彼得格勒!”
“迁都彼得格勒?消息确凿?”威廉一世闻言心头一震。
毛熊若固守莫思科,尚不至于对帝国构成直接压迫。
可一旦定都彼得格勒,局势就截然不同了。
该地不仅地理上逼近第二帝国边境,更是波罗的海沿岸的重要港口。
迁都之后,出于防卫需要,毛熊必将倾力打造海军力量。
届时,一支常驻波罗的海的强大舰队,将对帝国漫长的海岸防线形成巨大威慑。
这与日不落的皇家海军完全不同——后者欲进入波罗的海,必经日德兰海峡,德军可在要道布雷封锁,有效遏制其行动。
而毛熊海军却直接扎根于此海域,若想以水雷拒敌,几乎等于要把整片海域变成雷区。
可真要那样做,自家商船、渔船又该如何通行?海上贸易与民生渔业岂不失控?
更要警惕的是,海洋强国素来具有扩张本性,而海军建设耗资惊人。
若耗费巨资建成强军却不投入使用,国库必难承受;可一旦动用,战争便不可避免。
环顾整个波罗的海周边,最具战略价值且与毛熊积怨已久的,唯有第二帝国。
更何况当年帝国正是从他们手中夺走了大片滨海要地,心中岂能无恨?
因此从长远角度考虑,毛熊将首都迁离莫斯科的决策,对汉斯而言实属不利。
倘若他们仍固守莫斯科,面对已经深入东欧的汉军攻势,毛熊必然承受巨大压力。
为应对这一危局,他们只能收缩海军力量,集中资源强化陆军,并把主力部队调往东部防线,全力抵御天朝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