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不断挖掘和改进!(1 / 2)

毕竟,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各国对新型武器的研发和投入总是极为重视,也正因如此,多数新式武器往往诞生于战火纷飞的时期。

大乾朝的四大发明之一——火药传入欧洲后,正是因为欧洲列国频繁交战,面对巨大的军事竞争压力,火药的潜力才被不断挖掘和改进。

正是这种战争驱动,才使得冷兵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最终催生出如今这等威力惊人的战争机器。

历史上,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尤其是鹰国南北战争、普奥战争以及普法战争之后,军事装备的发展迎来了一波高潮。

各类新型武器层出不穷,且在极短时间内接连问世。

不仅陆军如此,海军亦是如此。

1870年各国海军与1880年的海军,几乎已判若两军,其武器装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林文很清楚,造成这一巨变的根本原因,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带来的不仅是生产效率的提升,更是科技进步的直接结果,这使得人类具备了制造更先进、更复杂武器的能力。

这种发展,即便没有大乾在前引领,欧洲列强也会在竞争中自行实现。

因此,若想长期保持技术领先,对欧洲国家禁售武器并不可行。

唯一的办法,是持续投入大量资金,自主研发本国的先进武器,使其始终领先于他国,唯有如此,才能在战场上有效减少己方伤亡,提高胜算。

然而,研制新型武器需要巨额资金,仅靠国内财政支撑,恐怕力有不逮。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对外军售获取资金显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后世的全球霸主鹰国正是如此操作。

而且,向他国出售本国武器,还能削弱他们自主研制先进武器的动力,使其对本国武器产生依赖。

武器装备这种东西,各国标准不一,一旦他们习惯了大乾的体系,日后就必须持续从大乾采购装备。

否则,另起炉灶的成本实在太高,未必承担得起!

因此,将来大乾不仅能通过对外军售获利,还能借此影响甚至间接控制他国。

所以,对于汉斯提出的军购请求,林文不仅不会拒绝,甚至愿意给予一定折扣,鼓励他们多买一些,最好是把本国军工产业压垮。

这样一来,未来汉斯的军购订单,大乾便能长期稳稳掌控。

当然,出售给汉斯的武器,绝不会是大乾最先进的型号。

只提供比目前德军对手所装备的武器稍先进一些的装备即可,帮助德军在武器性能上占据一定优势,但又不能让优势过于明显,否则会影响双方的平衡。

要是某一方过于强大,战争就难以陷入持久消耗战。

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双方在西欧陷入僵持,谁都无法取胜,战争长期拖下去,对于大乾来说才是最理想的局面!

因为在这种时候,大乾才能从容应对,做自己想做的事!

大乾方面不仅同意出售先进武器,还主动给予折扣,这份慷慨让德意志方面感动不已。

果真是患难见真情。

大乾并未如那些摇摆不定的国家那样背弃他们,反而在此时鼎力相助,这份情谊与那些平日里虚情假意、危急关头却袖手旁观的所谓“朋友”形成了鲜明对比!

经此一事,汉斯方面彻底认定大乾是值得信赖的盟友,甚至引以为荣。

而在获得大乾武器支持后,汉斯也有了更足的底气,敢于在协约国面前强势叫板!

拿到了天朝出售的武器之后,汉斯族人顿时有了信心,毫不吝啬地倾泻弹药,对华莎城内的俄军展开了猛烈轰炸。

俄军也曾试图反击,然而德军的火力实在过于凶猛。

他们的进攻部队还没靠近敌军阵地,便被德军密集的炮火与机枪扫射打得节节败退。

更糟糕的是,这样的冲锋不仅未能夺回阵地,反而在进攻中损失惨重。

在接连的失利之下,俄军伤亡不断攀升,前线兵力逐渐捉襟见肘,也越来越难以抵挡德军的攻势。

华莎城外的据点一个接一个失守,左右两翼的防线相继被突破,华莎俨然成了一座孤城,被德军从三面合围!

这样的局势不仅让毛子感到焦虑万分,就连协约国方面也倍感紧张。

然而此时,协约国的主力仍深陷高卢境内,正围攻铁塔城的公社势力,暂时无力抽调兵力支援毛子。

如果他们能在西线派出几十万大军直扑德意志与意大利本土,那么德军为了保卫本土,势必会从东线抽调兵力回防,如此一来,俄军所承受的压力便会大大减轻。

可惜的是,协约国实在腾不出手来。

德军在西线并非毫无防备,虽说他们在东线集结了六十万大军,但在西线也驻扎了二十多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