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海军彻底击溃!(2 / 2)

一旦运河开通,天朝驻扎在天竺洋的舰队便能自由穿行于印度洋与地中海域之间。

而地中海,正位于欧洲南部。

天朝舰队一旦进入这一水域,整个南欧乃至俄国黑海沿岸都将处于汉军舰队的打击范围之内!

因此,北非殖民地的潜在价值,远远超出日不落目前的预估,甚至高出许多!

然而,天朝当前在北非的力量尚显薄弱,在苏伊士运河尚未通航之前,舰队难以迅速驰援地中海。

毕竟绕行非洲大陆航程过于漫长,而且天朝在大西洋沿岸又缺乏可靠的补给基地,舰队远征途中仅补给问题就会成为一大难题!

所以,在运河尚未完工之前,天朝必须极力避免与日不落发生直接冲突,更不能卷入战争。

一旦开战,北非殖民地极难守住,即便拿下南亚与新加坡,林文也认为是得不偿失!

因为在天朝眼中,那些地区的收益远远无法弥补北非与中东的损失。

既然如此,就必须想方设法避免战争的发生。

对日不落这样的西方列强示弱退让,显然不可取。

西方列强只懂得实力与拳头,唯有用强硬姿态才能让他们知难而退。

于是,汉军舰队便高调南下,摆出一副即将发动进攻的姿态!

对天朝来说,北非意义重大;而对日不落而言,这里却不过是块鸡肋。

相对而言,南亚对于日不落至关重要,而对天朝来说,却并不具备同等分量。

既然如此,不妨采取主动出击的姿态,以南亚为目标,制造一种要交换殖民地的假象,看谁更能沉得住气。

这种博弈,实质上就是双方各自衡量利益得失的过程。

若对方认为值得交换,那就换;若觉得吃亏,那就主动收手,避免损失。

而由于情报不对称,天朝清楚南亚对日不落的重要性,但日不落却并不了解北非与中东对天朝的战略意义。

于是他们很快判断,这样的交换并不划算!

这才导致日不落选择了退让。

从结果来看,汉军的这次战略布局极为成功。

不仅成功掩盖了北非与中东对天朝的实际价值,也让其他列强放松了对天朝在该地区发展的警惕,为天朝争取了宝贵的发展时间。

同时,也试探出了日不落对南亚的重视程度。

既然日不落如此看重南亚,那么这里就将成为天朝手中一颗关键的棋子,未来还可以继续利用它牵制日不落!

战场上拿不到的东西,谈判桌上也休想获得。

这一点,日不落与天朝都心照不宣。

如果汉军根本没有能力拿下南亚,那他们的威胁自然不会被日不落放在心上。

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天朝拥有真正的军事能力去威胁南亚,才让日不落不得不投鼠忌器!

“我们必须增强在南亚的军事部署,否则这里迟早会成为我们的软肋!”

这次事件令日不落高层深受震动,他们下定决心要加强在南亚的军事力量,以增强自保能力。

以后再面对天朝类似的威胁时,他们希望能依靠本地驻军应对。

“加强南亚的军事力量确实必要,但具体该如何实施呢?”

“是从本土增派更多部队?”

“还是在当地征募更多天竺士兵?”

与天朝当时所面临的处境类似,南亚距离日不落帝国的本土也极为遥远。

在苏伊士运河尚未开通之前,要抵达南亚就必须绕过非洲大陆,整个航程漫长且消耗巨大,无论是时间还是物资都极为不利。

因此,日不落帝国很难随时调动大量军队前往南亚支援,即便他们决定派遣援军,往往等援军到达时,战争早已结束,当地的殖民地也早已失守。

一旦南亚发生战事,他们多半只能依靠当地驻扎的少量部队来应对。

然而,南亚的那些天竺人,怎么看都不太让人放心!

“要是靠他们来招兵,恐怕不太行。

他们信奉轮回转世,认为今生的苦难可以换来来世的福报,所以对生死看得很淡,甚至甘于忍受苦难。”

天竺人并不崇尚武力,不仅不尚武,反而有较强的忍耐与顺从倾向。

这或许与他们的文化传统有关,也可能是历史上长期遭受北方或其它方向外敌不断入侵,导致他们一次次被征服、被统治,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顺从的性格。

日不落人占领此地之后,天竺人几乎没有大规模的反抗行动,对于殖民者下达的命令几乎完全服从,表现出极强的忍耐力与顺从性。

正是这种顺从,才让日不落得以轻松统治这片辽阔的南亚大陆,管理数亿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