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队包括12艘平海级驱逐舰、6艘海龙级巡洋舰,以及2艘万吨级定远级战列巡洋舰,总计20艘战舰,火炮总数超过300门,总排水量接近10万吨。
除了主力战舰外,天朝还出动了超过20艘登陆舰与运输船,搭载着两万余名海军陆战队士兵。
此外,还配有6艘补给舰,负责提供燃油、食品和淡水等后勤保障。
单从阵势来看,天朝这次并非虚张声势,而是做好了全面作战的准备。
那么,此时星加坡城内英军的兵力情况又是如何呢?
英军在新加坡的驻军数量并不多,其中本土部队仅1200人,另有从当地招募的士兵两千余人,总兵力在3500人上下。
海军方面,新加坡的海上力量极其薄弱,只有十余艘巡逻舰和缉私船只,真正能称得上战舰的仅有两艘排水量两千多吨的巡洋舰。
这些舰艇无论是在吨位、火力还是航速上,都无法与天朝的平海级驱逐舰相比。
一旦开战,天朝海军甚至无需出动主力舰队,仅需派遣两三艘平海级战舰,便足以将其海军彻底击溃!
从纸面军力来看,双方差距极为悬殊,真打起来,英军几乎没有胜算。
正因如此,新加坡城内的约翰牛人才竭尽所能地寻求和平,试图避免战争爆发。
倘若伦敦方面不顾前线安危,强令他们死守抵抗,恐怕也难以真正执行。
毕竟,并不是每支军队都能做到视死如归、义无反顾!
至少如今的英军,是绝对做不到的!
在欧洲,日不落帝国接到天朝出兵南洋的消息后大为震惊。
对方如此大张旗鼓地调兵遣将,显然不是虚张声势,也不只是口头威胁那么简单。
这样的举动表明,天朝这次是动了真格的,而且极有信心拿下此地!
于是,日不落国面临一个艰难抉择——
是否继续进攻天朝在北非的殖民地?
若发起攻击,天朝势必会反攻新加坡,届时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权恐怕将不保。
更进一步,天朝一旦占据此地,很可能与正在波斯湾活动的另一支汉军舰队配合,进而对日不落在南亚的殖民地发动攻击。
若以北非换取南洋与南亚的利益,是否值得?
新加坡对于日不落帝国至关重要,再加上南亚的战略地位更是举足轻重。
相比之下,天朝在北非的殖民地多为荒漠,地广人稀。
占领那片土地,既无法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也无法提供大量资源。
至于土地本身,日不落并不缺地——枫叶国和澳洲不都是广袤无垠却人烟稀少的荒野吗?
这些地方长期以来都被日不落视为边陲之地,甚至把澳洲当作流放囚犯之地。
若不是将那片区域当作边远之地,又怎会将罪犯送往那边?
若此时苏伊士运河已经开通,借由这条战略水道,或许北非还有与新加坡一较高下的资本。
但在运河尚未贯通之前,北非对日不落而言,不过是一片贫瘠之地,毫无战略价值。
以一块毫无价值的土地,去换取帝国皇冠上的明珠,这样的交易显然是亏本的,日不落自然不会答应。
于是,他们迅速调整策略,从北非撤军,并通过驻天朝的大使表达歉意,声称一切只是误会,日不落并无针对天朝之意。
这种说辞,也许能骗骗三岁孩童,但对成年人来说,没人会真正相信。
不过,这种态度倒是林文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对天朝而言,新加坡本就是盘中之肉,只需张口便可轻松吞下。
日不落想要守住此地,几乎不可能——毕竟天朝可从南越直接派兵南下,沿陆路一路推进,攻占此地。
因此,这次天朝派出的舰队,目标并非新加坡。
其真正的目的地是天竺海,一方面增强帝国在该区域的军事存在,以此震慑日不落在南亚的殖民地,使其在北非问题上不敢轻举妄动;
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保障即将在波斯湾展开的石油开采行动。
日不落人眼中毫无价值的北非殖民地,在天朝看来,却是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
林文的看法与其他人截然不同。
日不落帝国并不了解这片地下蕴藏着多少石油,因此也无法判断此地真正的价值所在。
而林文却对此洞若观火。
正因为如此,天朝才借着开辟对毛熊第二战场的机会,堂而皇之地将大批军队与设备调往中东。
名义上是准备从南方对俄国发起攻势,实际上却是为了增强对波斯湾的控制力,进而为今后在此开采石油铺平道路。
再加上张之洞和刘永福的主导,苏伊士运河历经两年多的紧张建设,终于即将竣工通航。
这条水道无疑将成为改变世界航运格局的重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