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白起与左宗棠商议之后,决定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
将十几万残余俄军围困在叶卡捷琳堡城内,同时在外围修筑战壕与防御工事,彻底切断其退路与补给线。
同时,他们也可以从国内开始筹备更多的物资,逐步运往西伯利亚。
等到这批物资运达之时,城内的俄军估计也已基本被歼灭。
届时便可顺势接管叶卡捷琳堡,将这座毛熊的重要军事据点变为己方前哨基地,集结兵力与储备物资,为下一步的西进行动做好准备。
战略方针确定后,汉军放弃了强攻城市的计划,迅速展开土木工程,在城市周围挖掘了大量深壕,并布设铁丝网。
当工事完工后,一条配备机枪阵地、炮兵阵地、防空掩体以及地下交通网的完整防线就此形成!
等到防御体系完成后,俄军才惊觉,汉军所建的这套防线,与当初他们在普列文要塞所见的土耳其防御体系颇为相似。
唯一不同的是,如今的叶卡捷琳堡仍在他们手中。
可一旦落入汉军之手,这里恐怕会成为比普列文更加坚固的堡垒!
考虑到汉军强大的战斗力与先进的装备水平,这里的防御强度远超普列文。
当初俄军投入十几万人也无法攻克普列文,如今若要夺回叶卡捷琳堡,没有上百万的伤亡恐怕难以实现。
“将军,汉军像鼹鼠一样在城外围挖了大量战壕,看起来他们是打算长期围困我们了!”
在叶卡捷琳堡城内,顿河军团在初入城时短暂安心后,很快又陷入了忧虑。
汉军在外围大兴工事,围绕整座城市构建了一条严密的防线。
而他们被困城中,几乎所有的退路都被封锁,成了瓮中之鳖。
“没错,恐怕汉军已经知道我们城中粮食不足,想用围城断粮的方式逼我们投降。”
“我们必须尽快突围,否则等到粮草耗尽,城里十几万大军连同马匹都撑不了多久!”
一位将领焦急地说道,城内粮食储备有限,人吃马喂,消耗速度远超预期。
照此下去,情况只会越来越糟!
“实在撑不住了,敌人的火力太过凶猛,昨天我们试着派了一队人马突进,结果损失惨重。
更糟的是,他们在关键的通道上埋设了大量地雷。
就算士兵们躲过了枪炮,也躲不过脚下的陷阱!”
听完下属的报告,顿河军团的司令官眉头紧锁,满脸忧虑。
顿河军团的统帅名叫尼古拉·穆拉维奥夫,此人早年曾率俄军兵临清国城下,逼迫清正府在瑷珲与毛熊签订条约,从天朝手中夺走了大片疆土。
可以说,天朝走向衰败、割地赔款的开端,正是由他一手推动的!
正因如此,他被沙皇册封为远东伯爵,负责管理远东事务。
1861年,他被调回国内,出任顿河军团的指挥官,掌管毛熊国仅次于近卫军的第二大精锐部队。
尼古拉原本以为,凭借与清国打交道的经验,东方那个国度软弱可欺,对天朝一直缺乏应有的重视。
然而,这次交锋彻底颠覆了他对天朝的认知。
与以往接触的清军截然不同,如今的汉军无论士气、装备还是战斗力,都远远超过昔日的清军。
别说是清军了,就连他们自己的军队也不见得能在正面对抗中占到便宜。
更令人不安的是,汉军还拥有一种前所未见的武器!
那种速度快、防护强、能抵御子弹的装备,第一次见到它威力的时候,尼古拉就意识到,要摧毁这种武器,他们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但想到自己手上有二十万大军,而对方不过两万人,正面冲突中数量优势还是可以倚仗的。
他原本的计划是:用骑兵牵制住对方的机动部队,优先歼灭对方步兵,然后再集中力量对付那些神秘装备,胜算还是不小的。
然而,尼古拉万万没想到,汉军根本没有打算正面交战。
就在他们集结兵力、准备南下决战时,汉军却出其不意,攻占了他们的大本营——鄂木斯克。
鄂木斯克的失守,对俄军来说无疑是一记重创。
不只是因为那里囤积了大量粮食与军需物资,更重要的是,汉军的兵力一下子从两万人扩充到了七万人!
原本,面对两万汉军,他们还有一战之力;可当对方兵力翻了三倍多后,局势立刻变得微妙起来。
关键是他们没有足够的骑兵去牵制汉军的机动部队。
一旦无法控制这些部队的行动,那它们就会成为战场上最具威胁的存在。
面对这样的形势,即便知道这可能让他背上“懦弱”的骂名,尼古拉仍果断做出了决定——下令撤退!
虽然这一举动会损害他的声誉,但至少能保住性命。
如果继续硬撑下去,只会全军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