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时,毛熊极有可能因为哥萨克的肆意破坏而走向崩溃!
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确实发生过。
明朝末年,虽然后金在关外频繁活动,对明朝边境构成严重威胁,但真正导致明朝灭亡的,却是内部的农民起义。
李自成、张献忠、高迎祥等农民军领袖,在长达十多年的流动作战中,将大明北方搅得一片混乱。
要平定这些流寇,朝廷需要耗费大量军费来组织军队围剿,而这又依赖税收来支撑。
于是朝廷选择加重赋税。
沉重的税负使百姓生活更加艰难,加上流寇的煽动与裹挟,所到之处,百姓不仅被流寇和官军反复劫掠,甚至被迫加入叛军,成为乱局的一部分。
结果,尽管官军连连获胜,但农民军的力量却越打越强。
本就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明王朝,在这样的压力下加速崩溃,最终于1644年被农民军推翻。
而农民军在推翻明朝后,又陷入内斗,导致社会秩序崩溃,民生凋敝。
面对清军的进攻,他们节节败退,政权很快被清廷取代。
虽然明朝不是被清军直接击溃,但最后的胜利果实却被清朝尽收囊中!
大明的历史绵延数百年,这段漫长的岁月也给他们留下了重要的经验教训,那就是善于从历史中总结成败,用来指导现实、对抗敌人。
如今,驱逐哥萨克人,让他们回到毛熊境内作乱,其实就相当于当年在明朝境内扶持一支农民军,借以加速消耗毛熊的实力,为汉军南下创造有利条件!
一旦毛熊自身陷入混乱,那么当汉军翻越乌拉尔山脉,进攻其核心区域时,所遇到的抵抗将大大削弱,军事行动也会更加顺利。
因此,对于汉军来说,把这批不安分的哥萨克送回去,是一件乐见其成的事。
甚至为了帮助哥萨克给毛熊制造更多麻烦,汉军还愿意与之建立一定的联系,把军队中淘汰下来的武器装备出售给他们,顺便换回一些从毛熊人手中掠夺来的黄金和其他贵重物资。
反正哥萨克抢来的东西终究是要花出去的,而武器装备又是他们的必需品,自然是要购买的。
既然如此,与其让别人从中获利,不如由天朝自己来赚这笔钱。
更何况,当年毛熊从天朝掠夺的财富至今尚未归还,如今借助哥萨克之手,讨回一些利息,也是合情合理的。
“既然如此,那我们也不必急于推进战线。”
“皇上交代的任务,是在中亚推进至里海,在北方深入西伯利亚至鄂毕河。
如今我们不仅完成了任务,还超额达成了目标。
如果继续向西推进,我们的后勤补给线将被拉得很长,就算有卡车运输,成本也太高了。”
无论从西北还是漠北出发,到鄂木斯克的距离都非常遥远。
如果从京城和长安这两个关键的物资转运点来计算,目前的补给线已经超过四千五百公里。
这样的距离,除了修建铁路依靠火车运输,否则依靠任何其他交通工具都难以有效保障。
如果放在古代,单靠人力或牲畜运输,恐怕还没走到一半,物资就已经被自己消耗殆尽了。
而眼下汉军能坚持至此,全靠汽车运输带来的效率提升。
但随着距离的延长,这些卡车自身所需的燃油也越来越多。
这导致不得不减少运送的物资量,转而携带更多燃料,否则车辆还没到目的地,就已经在路上耗尽了汽油。
而且,卡车并不是送达物资就完事了,卸货后还得返回,往返总里程已经超过了九千公里。
由于当前卡车发动机的节油技术远不如后来,而且这些车辆大多处于满载状态,因此油耗非常高。
平均每百公里的燃油消耗约为40升,整个9000公里行程下来,至少要消耗三四吨燃油。
这不仅对燃料是巨大的消耗,同时也严重挤占了卡车上用于运输物资的空间。
运输距离越长,效率就越低。
毛熊这个国家实在太过辽阔,眼下他们所在的叶卡捷琳堡距离首都莫斯科还有超过1500公里的距离。
如此漫长的运输线,对后勤补给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考验。
二战期间,第三帝国虽拥有铁路与公路的便利,仍被自身冗长的补给线拖垮。
而如今汉军要跨越五六千公里开战,后勤压力只会更大,失败的可能性也更高。
特别是越靠近毛熊核心地带,遇到的抵抗必然越强。
届时作战所需的弹药和各类物资消耗将大幅上升,这将进一步加剧后勤负担。
因此,在汉军的整体战略规划中,并没有打算一举攻陷毛熊全境。
他们采取的是分阶段推进的战略,逐步削弱敌方实力,稳扎稳打地推进战线。
其中第一步是将毛熊势力从远东地区驱逐出去,第二步则是在中亚与西伯利亚地区给予其重创。
这样一来,便可占领毛熊此前在中亚和西伯利亚建立的城市,将其作为中转站和前哨基地,从本土源源不断地运送物资进行储备,为最终阶段的西进作战打下基础。
作为西伯利亚的重要据点,叶卡捷琳堡地理位置优越,非常适合作为进攻毛熊本土的前进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