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直接无视了他们的调停努力,让他们在欧洲列强面前丢尽脸面。
而且,日不落方面也开始意识到普鲁士的野心。
如果他们不放下对高卢的旧恨,立即伸出援手帮助高卢,那么普鲁士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威胁欧洲稳定的强权。
因此,日不落于1867年9月22日再次向风车国增派五万兵力,使驻扎当地的军队总数达到了十五万人。
虽然十五万兵力或许还不足以彻底击败普鲁士军队,但与此同时,日不落帝国最强大的皇家海军也已出动,封锁了普鲁士的出海口,并扣押了所有普鲁士商船与渔船。
这一系列行动,无疑是对普鲁士发出的严重警告。
如果普鲁士继续一意孤行,进攻高卢的话,日不落极有可能正式参战,与高卢并肩作战,共同对抗普鲁士!
对普鲁士来说,这绝对不是个好消息。
击败高卢、维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平衡,同时避免激怒日不落——这是俾斯麦早前为普鲁士乃至整个德意志制定的战略方针。
然而如今,由于威廉一世固执己见、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局势正朝着偏离原本轨道的方向发展。
这让俾斯麦感到危险正在逼近。
短短三天之内,他连续五次向威廉一世提出劝告,希望对方适可而止,接受日不落的调停。
否则,他们不仅难以真正消化这场战争的胜利成果,还可能彻底激怒日不落,使其从旁观者变成敌人!
整整五天的猛烈进攻下来,普军损失了数万名精锐士兵。
在极短的时间内遭受如此沉重的打击,也让威廉一世冷静了下来。
正如俾斯麦所言,此时普鲁士所面临的国际局势并不乐观。
他们在色当发动的猛烈进攻,让欧洲诸国普遍担心普鲁士是否会乘胜追击、彻底摧毁高卢。
许多邻国开始担忧,普鲁士是否怀有强烈的扩张野心。
而日不落帝国海军的强势介入,更让普鲁士腹背受敌。
尽管十五万英军看似不多,但如今普鲁士本土防御力量薄弱,若敌军趁虚而入,后方必将陷入混乱,付出惨重代价。
更让威廉担忧的是东方的毛熊,他们已经集结了超过二十万大军,正计划从菠兰方向对东普鲁士发动进攻。
一旦战争打响,东普鲁士将面临三面夹击的困境,几乎难以守住。
到那时,普鲁士只能放弃在高卢的战果,仓促回援本土,极有可能重蹈高卢人在战场上的覆辙。
从表面看,普鲁士似乎仍占优势,但实际上局势已岌岌可危。
面对日不落带来的巨大压力,普鲁士最终选择接受调停,与高卢议和。
而色当城内的高卢军队,也借这场惨烈的战争为自己的失败挽回了一些尊严。
虽然战败已成定局,但法军的表现并不算糟糕,至少没有让高卢在欧洲国家面前彻底颜面尽失。
在此时选择和谈,对于高卢来说,也并非不可接受的结果。
10月初,战事结束,双方停火,各自派遣代表前往日不落国的首都雾都城进行谈判。
日不落成功调停之后,也顺势向普鲁士示好,默许其向高卢提出严苛的赔偿条件,以削弱高卢的实力。
高卢是目前欧洲唯一能与日不落在海外殖民地展开竞争的国家,削弱其力量,使其与普鲁士结怨,便可牵制其精力,使其专注于欧洲事务,减少对海外扩张的投入。
如此一来,日不落的压力将大大减轻,也能顺势扩大自己在全球的利益。
因此,日不落不仅默许普鲁士狠狠地敲诈高卢一笔,甚至默许威廉一世前往高卢的凡尔赛宫举行加冕仪式,宣布成立德意志帝国!
在一个敌国的皇宫中登基称帝,而且是踩着敌人的血迹登上皇位。
这一幕,高卢人绝不会轻易遗忘。
从这一刻起,两国之间的仇恨彻底埋下。
未来的他们,注定只能是死敌,再无和解的可能。
10月21日,谈判落幕,高卢割让阿尔萨斯与洛林,并承诺支付6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
次日,也就是10月22日,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举行盛大的加冕典礼,正式称帝,建立德意志帝国,史称“德意志第二帝国”。
这两大事件的发生,标志着德意志的崛起与高卢的衰落。
从此,欧洲大陆的霸主之位,由高卢人手中转到了德意志人手中。
条约签署后,普鲁士军队从高卢首都铁塔城撤出,但仍占据边境六个省份,作为高卢偿还战争赔款的抵押。
只要高卢一日未能清偿赔款,普军便一日不会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