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倭国自身矿产丰富,尚能自给,否则换成别的国家,早就经济崩溃了。”
林文对倭国发生内乱并不感到意外。
历史上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倭国掀起了倒幕运动,随后便进入明治维新时代。
这场维新对倭国来说是一次深刻的变革与重生,但对天朝及整个亚洲而言,却可能意味着新一轮动荡与危机的开始。
幕府和大清的朝廷一样,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力和统治地位,不惜采取任何手段来压制改革派势力。
若不能实现变革,倭国便无法摆脱积贫积弱、被动挨打的局面。
清廷虽然推行了洋务运动,军事与工业力量都有所增强,但在一个彻底变革后的倭国面前,不是照样被打得溃不成军吗?
因此,若不推翻幕府统治,倭国就难以真正进步。
在幕府现有的体制上进行修修补补,搞倭国版的洋务运动,其实意义不大。
这一点,他相信伊藤博文等人早就看透了。
否则,他们怎会如此坚决地发起倒幕运动?
对倭国人来说,推翻幕府是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
但对于天朝而言,让倭国维持一种落后的状态,显然更符合自身利益。
毕竟,一旦倭国真正强大起来,必然不会满足于局限于本国四岛,极有可能走上扩张之路。
而倭国周边可扩展的方向,几乎全都是天朝的势力范围——不是天朝本土,就是天朝的属国。
这些区域,天朝是绝不会容许倭国人染指的。
因此,阻止倭国的变法图强,防止其崛起,便成为天朝保障自身安全的重要手段。
“命令参谋部密切注意倭国国内局势,一旦出现变化,立刻上报!”
倭国若持续陷入内战,林文乐于见到;即便幕府最终击败倒幕派,他也能接受。
但若倒幕派占据上风,并成功推翻幕府,那就不是他所能容忍的了。
因此,一旦战局明显朝着不利于幕府的方向发展,他们就必须介入干预。
考虑到天朝距离倭国较远,要在关键时刻迅速出兵,必须提前做好部署。
最好能在倭国本土驻扎一支军队,如此一来,一旦有变,汉军便可随时参战!
“传我命令,调遣海军第一舰队北上,封锁倭国沿海出入口,同时派出陆战队登陆倭国,攻占石见银山!”
而此前与幕府签订的租约中,关于石见银山十年租期的条款,正好为汉军出兵提供了合法借口。
除了天朝之外,西方列强中也有不少国家在密切注视着倭国局势。
其中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实力最强的日不落帝国。
日不落人曾在1863年与萨摩藩爆发战争,史称萨英战争。
开战前,约翰牛人原以为倭国与天朝一样,是个闭关锁国的落后国家,在自己的舰队面前不堪一击。
然而战争爆发后,实际结果却让他们大为震惊。
一个地方大名——萨摩藩,仅凭自身力量,便令英军铩羽而归。
英军三艘战舰受损,死伤六十余人;萨摩藩三艘战舰沉没,伤亡二十二人。
双方损失相差无几,甚至倭方伤亡还更少一些。
这一结果令约翰牛人始料未及。
与清军不堪一击的表现相比,倭国一个地方藩镇竟有如此战力。
这让他们重新评估了萨摩藩的实力,随后调整政策,放弃德川幕府,转而支持萨摩藩。
而在萨英战争中,萨摩藩也深刻认识到西方战舰与火炮的强大威力,对日不落人的军事实力印象深刻。
双方因此迅速靠近,建立起合作关系。
萨摩藩从日不落帝国大量采购蒸汽战舰,大大增强了自身海军力量,甚至具备了与幕府海军抗衡的资本。
有了这种合作基础,日不落自然希望萨摩等西南强藩能在内战中取胜,如此便可通过他们,在倭国获取更大利益。
于是,当萨摩藩正式参与倒幕战争后,日不落立刻从远东调运大批军械,包括一万支步枪、三百门火炮,作为对萨摩藩的军事援助。
此时的幕府手中仅有不到二百门火炮,萨摩藩所拥有的火炮数量竟已超过幕府的总和,双方在军事装备方面的差距正迅速拉大。
在历史上,伏见鸟羽之战中,正是凭借火炮数量上的压倒性优势,倒幕军队才得以一举击溃幕府军,确立了胜利的基础。
因此,得到了日不落帝国大力支持的倒幕军士气高涨,喊出了“攻入江户城,活捉幕府将军”的激昂口号!
幕府方面因仓促应战,又因早前受到汉军的威胁,关东地区的多数兵力被调往江户城防守,导致京都等地防御力量薄弱。
这样一来,原本人数处于劣势的倒幕军,在战争初期反而在关西战场上占据了兵力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