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大使听闻天朝有意与其结盟,最初难以置信,待确认消息属实后欣喜若狂,立刻将此事电告本国。
消息传回普鲁士后,国内舆论震动。
威廉一世迅速召集内阁成员,共同商议与天朝缔结同盟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克里姆林宫那边可有什么动静?”
远水难解近渴,尽管普鲁士早有意与天朝合作,但其初衷并非针对北方的沙俄,而是为了抗衡西方的法兰西与日不落帝国。
只是在沙俄因普鲁士未对奥斯曼宣战而心生不满,两国关系恶化之后,出于战略需要,才临时增加了联合应对沙俄的条款。
实际情况是,沙俄因战事不利而对普鲁士心存不满,两国关系虽有所疏远,但远未达到兵戎相见的程度。
毕竟,普鲁士需要确保东部边境的稳定,才能集中力量西进,与法兰西一决高下。
一旦与沙俄彻底决裂,法兰西很可能与沙俄联手,对普鲁士形成东西夹击之势。
普鲁士所处的地缘环境极为不利,正处于沙俄与法兰西的双重包围之中。
若法兰西与沙俄结成同盟,普鲁士将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极可能在战争中陷入被动,甚至被敌军击败。
这正是普鲁士竭力避免的噩梦。
为此,普鲁士不断向克里姆林宫发出和解信号,试图缓和双方关系,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
他们甚至提出了“三皇联盟”的构想,意图拉拢中欧的奥地利,与沙俄共同缔结盟约,以确保东部和南部的安全,从而腾出精力专心应对西边的法兰西。
然而,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
普鲁士精心谋划的战略构想,却未料到沙俄在奥斯曼战场上会败得如此之惨。
普列文要塞战役已持续近一年,沙俄不仅损兵折将,更在国际上颜面尽失。
沙皇对这场溃败耿耿于怀,拒不接受撤军的建议,结果数十万俄军被困在战场上,战争陷入了长期对峙的局面。
须知,白熊国原本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的国家,财政状况远不能与欧洲那些成熟的工业强国相比。
战争所需的资金,此前全靠向普鲁士借贷维持。
如今两国关系恶化,普鲁士自然不会再提供任何资金援助。
财政链条的断裂直接导致俄军的军饷几近枯竭!接连的军事失利、国内舆论压力、国际声望下滑,再加上失去普鲁士的资金支持,这一系列打击使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统治陷入风雨飘摇之中,他急需一个可以发泄怒火的目标。
而他眼中背弃盟约的普鲁士,自然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因此,面对普鲁士频频发出的缓和信号,沙皇选择冷处理,完全不予回应。
相反,为了筹集战争经费,白熊国开始秘密与西边的法国和约翰牛接触。
作为老牌殖民强国,英法在海外拥有大量殖民地,长期通过殖民掠夺积累了丰厚的财富。
白熊希望从这两个国家获取贷款,以支撑日益艰难的战局。
此举令夹在中间的普鲁士感到高度警觉。
一旦白熊与法国走得更近,普鲁士就必须分出精力应对东线可能的威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与清朝建立同盟、共同应对白熊,成了普鲁士迫在眉睫的战略选择。
“陛下,亚历山大二世以身体欠佳为由,拒绝接见我国特使。”身为外交大臣的俾斯麦神色凝重地向威廉一世汇报。
威廉一世听完,脸色也沉重了起来:“看来,白熊人是下定决心要抛弃昔日的盟友了!”
他不禁回想起,自17世纪以来,俄普两国一直关系密切。
甚至在1730年,出身普鲁士的安娜一世还曾登上白熊沙皇之位,那段时间堪称两国外交的黄金期。
此后两国始终维持着良好的往来,白熊对普鲁士更是有救命之恩——若非当年沙皇的庇护,普鲁士恐怕早已被拿破仑吞并。
有着如此深厚的历史情谊,威廉一世实在不愿与这位老朋友彻底决裂。
但如今连特使都被拒之门外,这让普鲁士陷入了极为被动的局面。
眼下,普鲁士的选择极为有限:要么答应沙皇的要求,对土耳其宣战,派遣部队支援东欧战场,协助俄军作战,同时继续贷款支撑白熊摇摇欲坠的财政;要么干脆拒绝。
可无论选择哪一条路,普鲁士都将付出巨大的代价,而这正是他们所不愿承受的。
若答应白熊的要求,外界难免会认为普鲁士只是白熊的附庸,言听计从,这将引发德意志地区民众的强烈不满,助长民族主义情绪,造成严重的政治后果。
更何况,从普列文要塞一役便可看出,即便出兵也未必能改变战局,反而可能让无数士兵血染疆场。
击败奥地利之后,普鲁士正处在整合北德意志地区的关键阶段,为将来与法国的战争做准备。
此时若将兵力调往东欧,势必打乱整体布局,影响未来战略部署。
至于继续借钱给信用早已破产的白熊人?那简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