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简直不值一提!(2 / 2)

因此,设立天朝自己的国有银行,势在必行!

胡雪岩一怔,随即顿悟汉王召他前来的真正用意。

“不错,本王有意任命你为中央银行首任行长!”

胡雪岩有经营钱庄的经验,而银行与钱庄的运作原理相差不大,将其安排于此职,问题不大。

这个惊天消息如同一记重锤,砸得胡雪岩几乎喘不过气来!

与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相比,他昔日经营的私人钱庄简直不值一提!

激动之下,他立刻跪地谢恩:“谢陛下厚爱,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圣恩!”

林文满意地点头,随即与他商讨起银行设立的关键事项。

在这个时代,各国所发行的纸币大多采用金本位制,即纸币可在银行兑换等值金银。

这种货币体系具备极强的稳定性,不像后世某些纸币那样容易因滥发而贬值。

毕竟,国库里有多少真金白银,才能相应地发行多少纸币,否则一旦贵金属储备不足,本国货币的信誉便会崩塌,这将严重危及财政与金融体系的安全!

当时普遍实行的金本位制度,使得各国货币在国际上都具有较高的接受度,不仅仅是英镑,同样采取金本位的法郎、马克等货币,也都是世界范围内的硬通货。

只是因为约翰牛国力强盛,海外殖民地广阔,掠夺的黄金数量也远超他国,因此英镑的价值更高,流通性也更强。

当然,除了以金银为支撑的纸币之外,还存在另一种以国家信用为背书的货币形式,也就是后世各国广泛使用的法币。

所谓法币,是依靠国家立法强制其流通,并没有对应的贵金属作为保障,而是依托于看不见摸不着的国家信用。

一个国家如果国力强、政局稳、经济好,那它的法币价值自然也较稳定。

但如果一个国家国力衰弱、政权动荡、经济低迷,那么它的法币自然也就失去了价值。

由于法币无需金银支撑,理论上正府是可以大量印制的。

因此,相比金本位时期的货币,法币普遍存在严重的超发问题。

当任何一个国家面临财政困难时,首先想到的往往就是印钞来解决燃眉之急,因此各国的法币在长期来看总会不断贬值,购买力逐渐下降。

而在金本位制度下,这种情况就相对少见。

因为金银的开采速度有限,全球的金银总储量并不高,缺乏足够的担保物,货币的发行量便无法随意扩张,因此货币贬值的速度也相对缓慢。

林文虽然清楚法币是后世各国的主流形式,但在这个时代,主流货币依然是基于金本位的。

而国内百姓早已习惯了白银的流通,此时如果贸然推出无法兑换金银的法币,恐怕会引起民众的疑虑与不安,这种纸币恐怕也难以在民间推广开来。

因此,林文并不打算一步到位地推行彻底的法币制度。

而是选择循序渐进,先效仿西方列强,建立本国的金本位纸币体系。

等百姓逐渐适应纸币的使用,自然也会体会到纸币带来的便捷。

毕竟金银密度高,携带不便,稍多一些便沉重难行,远不如纸币轻巧方便。

一旦纸币顺利流通,市场上的白银和黄金将逐渐退出流通领域,被中央银行收归国库。

等到金银退出市场,百姓也习惯了纸币之后,再逐步将其与贵金属脱钩。

届时,百姓的接受度也会高很多。

但这也引出了一个新的问题:

天朝目前的黄金储量,是否足以支撑纸币的发行?

“目前国库状况如何?黄金白银各有多少?”

林文找到洪仁玕,开口询问。

“去年国家财政总收入为4500万两白银,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军费开支、兴办工厂、造船厂、汽车厂等方面的支出约为2.6亿两白银,财政赤字达到了2.15亿两。”

“今年我们控制的区域扩大,各地生产逐步恢复,再加上取消了地主阶级的剥削,自耕农数量显着增加,预计今年税收将增长至1.2亿两白银。”

林文微微点头,税收一下子翻了三倍,超过了一亿两白银。

这不仅远超这几年清廷的财政收入——自1840年至1865年,清廷每年的财政收入在2000万到4000万两之间——汉军第一年的财政收入就已经超过清廷,今年更是有望达到1.2亿两,几乎是清廷的三倍。

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康乾盛世时期清廷的最高年收入——8000万两白银。

这个成绩让林文颇为满意。

然而,当洪仁玕继续汇报支出情况时,林文脸上的笑容慢慢消失了。

“支出方面,今年除了对埃及的远征之外,没有其他大规模军事行动,军费预计会有所下降。”

“时间拖得有点长了。

可是铁路、公路,还有医疗、教育这些体系的建设,今年要比去年投入更多资金。

再加上陛下在国内新建了许多工厂,这笔支出也不小。